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引言

從13至19世紀,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相當穩定,三個統治家族控制了三個朝代的政權:元(1271-1368)、明(1368-1644)和清(1644-1912)。混亂主要在王朝衰落並更替的14、17和19世紀發生。

然而這種政治穩定的情況有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元代和清代是外族征服者建立的王朝,他們作為帝國權力的合法統治者控制著人口大為增多的中國。顯然,中華帝國不僅包括長城以內的農業區,而且還包括亞洲腹地的邊緣地區,尤其是還包括蒙古和滿洲。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像漢、唐、明那樣強大的中國王朝就會統治這些地區,但中國擴張的“陽”定期地要讓位於“夷狄”入侵的“陰”,長城以外的遊牧民族就會獲得政權並統治帝國部分地區。然而他們總是利用其傳統的政治制度,透過龐大的以漢族人為主體的官僚維持帝國的中央統治。中國政治秩序之所以穩定,其部分原因就在於它有能力使處於強盛時期的外族人在統治它時對其基本特點不作變動。

草原社會

在草原主要是靠放牧而不是種植穀物來維持生活。完全的遊牧民族靠牧羊牧馬的經濟來生活,羊皮做衣服,羊毛作帳篷,他們吃羊肉和用馬奶、羊奶製成乳酪與黃油。婦女撿糞作為燃料,男人用馬來輸和放羊,還用來打獵作戰,對此作為補充的是用駱駝來穿越沙漠,用牛來拉車。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只要能與定居的地區進行少量的貿易以獲得糧食、紡織品、茶葉、其他“奢侈品”以及製作武器的金屬,遊牧經濟就基本上不需要農業。因此廣闊草原上的遊牧民在短期內是自給自足的,但不能完全與商業中心隔絕開來。

因為城市不能在草原上繁榮起來,所以對文化和技術有很大的限制。財富儲藏在婦女的銀首飾上。主要的藝術形式是動物形狀的所謂西徐亞式金屬器,這種器物在整個歐亞草原從伏爾加河下游和裡海到黑龍江,都有發現。文化和文學均不發達。遊牧民的宗教是由巫師主持的原始薩滿教,這種情況與相隔遙遠的一些通古斯民族美洲印第安人情況差不多。草原上的大神是天神。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遊牧民的遷移不是無目的的漫遊,而是按照季節遷移,通常是在夏季把畜群趕到開闊的草原,在冬季把畜群趕到像山谷這樣比較避風雪的地方。牧民的主要權力就是遷移牧場的權利,而不像農業地區是對土地的控制權。部落酋長有權控制牧場的遷移,決定在某些季節使用某些牧場。牧民對耕作、收穫、建房、修路這些定居活動沒有興趣。牧民聽天由命,沒有保障,因為一場嚴冬會毀了他的羊群。

居住在定居農業社會邊緣的半遊牧民也處在這種經濟上總是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因為缺乏大量的儲存,這兩種遊牧民週期性地不但要增加商業往來,而且要進行軍事擴張。遊牧民族沒有留下什麼古蹟,與人口稠密的農業地區的民族相比他們要算是窮人。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與只要生產不遭破壞一般不會離開土地的農民不同,草原上的牧民和獵人可以迅速遷徙,從童年起他們就在馬上生活,他們能很快把這種從放牧羊群或追逐獵物中練就的本領用於消滅敵人。這種積極的戶外生活產生了一種獨立、自立和全能的個性(類似於早期美國的牛仔)。草原上的遊牧狩獵武士必須準備幹任何事,婦女管理營帳,除戰爭和政治外她們能處理遊牧生活中碰到的所有問題,這又增強了武士的戰鬥力。

部落的社會組織增強了其軍事力量,管理部落的酋長靠個人的勇敢而產生出來,當他們年老或體弱時就被人取代。在大小酋長之間以及武士們之間保持著效忠和保護的個人關係,因而一個強有力的人能很快上升到個人關係形成的等級的頂端。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遊牧民族的驚人力量來自結合在一起的許多因素。一個技術上的因素是用了鐵馬鐙,早在公元后最初幾個世紀中就使用了,它使騎兵有一個牢固的站腳之處可騎著射箭。騎著受過很好訓練的馬比較安全,裝備的彎弓比較小,便於在馬上使用,這時遊牧民在軍事戰術上勝過農民組成的步兵。在以後的一千年(約400-1400年)中,直到火器傳入前,在亞洲,軍事技術的天平都傾向於騎兵。

農耕民和遊牧民交界的長城一線處在不穩固狀態之中。降雨量極其有限,農業不時地遇到災難。漢人與遊牧民族間的貿易-用糧食、絲綢,後來還用茶葉換馬-很容易帶有政治色彩。居住在這一邊境地區的半遊牧民族可以作為中國的藩屬定居下來,甚至完全被漢化。反過來說,假如中國的統治很軟弱,邊境上的華夷混合的民族可能就效忠於新興的遊牧領袖。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這種領袖崛起的秘訣通常在於他了解中國行政管理制度的能力,以便他能在控制商人、農民和部落武士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混合的政權。漢族人自然會在邊境“夷狄”統治者的崛起過程中起作用,在這種不穩定的合作過程中,外來統治者起著特殊的作用-既是戰士又是掌權者。

947年,契丹人的力量向南擴大到前面已提到過的中國北方的十六州,攻佔了大小城市。這一年他們採用了漢文王朝名遼,利用唐王朝的瓦解,他們這時建立了一個包括北方的“夷狄”成分和南方的漢族成分的雙重製國家。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主要得益於漢族謀士的幫助,這些謀士參與其事,帶來了城市文化和官僚政府的統治方法。

女真人的金王朝

滿洲北部的女真部落是契丹的藩屬,因為不允許他們向更有吸引力的滿洲南部地區遷移,他們變得很不安分。後來他們強大起來,1115年一位著名的領袖統一了女真部落,自稱為皇帝,並很快攻下了上京。遼王朝崩潰,但遼政權的殘餘向西逃亡,建立了另一個遊牧帝國。這就是哈喇契丹或稱“黑契丹”,其自稱為西遼帝國(1124-1211)。西遼控制了帕米爾高原東西兩面的綠洲,從甘肅西夏的邊界直至阿姆河,但1211年最後被蒙古人推翻。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女真人與遼不同,不是侷限於中國的北部邊境,而是蹂躪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1126年攻佔了宋京開封。他們的軍隊向南一直推進到長江流域,但其與南宋的界線最後大致穩定在淮河一線,約略與主要稻米耕作區的北界相符。女真人按照其家鄉的一條河流名稱其王朝為金(1122-1234)。

與他們統治的漢族人的人數相比,在比例上他們甚至比以前的契丹人還要少。他們繼承了契丹統治者的雙重行政管理制度和混合文化,但不可避免還進一步採納了中國的模式。在其主要的京城現代北京所在的燕京,他們建立了一箇中國式的官僚國家,按宋制設十九個路,以下分為州縣,按唐制設六部進行統治。漢族官員最終超過了非漢族的官員,比例為三比二。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女真人像契丹人一樣面對中國的傳統既想統治大量的漢族臣民,又想保持自己的文化。唐代以後的這些非漢族民族在這方面的表現使人想到歐洲的部落民族,比如法蘭西人和日耳曼人強調自己的民族性以反對羅馬帝國的傳統。因此女真人使用契丹拼音文字,還設計了兩種女真文字,一種是拼音文字,另一種來源於漢字。

起初,女真部落與契丹人以及其他非漢族盟友一起,隨時準備立即投入戰鬥,但這種武裝的民族一旦在中國的農耕居住區定居下來就不再是有用的武士。透過與漢人的經濟來往,女真人常常成為漢人土地的佃戶,有時還淪為乞丐,最終允許兩個民族之間互相通婚。1141年與南宋的和約確立了金名義上的宗主權並使貿易擴大。

草原民族與女真人用鐵騎統治中原後,為什麼政治秩序又相對穩定!

在女真貴族相互之間為皇位爭戰時,他們的漢族臣民在有創新地研究和平的技藝,如印刷術、學術、繪畫、文學,還有戲劇。金統治者自己也逐漸遵循儒家的規範,學習經籍,寫漢詩。

結語

1189年後,金捲進了兩條戰線,與蒙古和南宋進行著為時長久的戰爭。他們繼承了北宋的做法濫發紙幣,遭致了通常出現的不幸後果。1215年在蒙古人的壓力下,他們被迫將首都從北京向南遷往開封,蒙古人1234年在開封滅了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