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眾所周知在古時候的中國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皇帝,這些皇帝之中有雄才大略的、有腐敗無能的、也有平平無奇的……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過許許多多的皇帝,這些皇帝之中如果要找出一個最沒心沒肺的皇帝,讀者朋友們會選出誰呢?今天筆者給讀者朋友們介紹的這位皇帝,他雖然只是一個割據政權的皇帝,但是卻依舊被世人所熟知的,他就是後主劉禪。大部分讀者朋友對於後主劉禪的瞭解是透過《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歷史上的劉禪又是什麼樣的呢?他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坎坷命運的開始

劉禪出生於公元207年,是劉備的夫人甘夫人所生。而劉禪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是因為趙雲為救劉禪大戰曹軍的事件。這一次的歷史事件雖然主要是表現了趙雲的武藝高超,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這次事件之後劉備也封趙雲為牙門將軍了。但是作為劉禪第一次被世人所知道,特別是劉備那一句“為了你這孺子,差點損我一員大將!”就好像註定了劉禪的命運不會是多麼的順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劉禪的命運的確是充滿了坎坷。劉備在稱帝兩年後就去世了,去世之前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年幼的劉禪就在諸葛亮的教導下開始慢慢成長。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筆者寫到這裡就要和讀者朋友討論幾個問題了,首先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不是真的對諸葛亮放心,畢竟歷史上篡權的人太多。其次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是正確的嗎?劉禪真的是“樂不思蜀”嗎?

白帝城託孤意難料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劉備去世之前經歷了什麼事情。公元222年劉備率領大軍進攻東吳,開始卻被東吳的陸遜給打敗,劉備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白帝城並且一病不起。公元223年,此時的劉備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趕忙召集諸葛亮和劉禪前來白帝城。劉備死之前最擔心的事情就劉禪的才能無法繼承皇位,哪怕是對於諸葛亮劉備還是有所懷疑。面對當時的情況,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太子無能,而你的能力這麼強,我死後如果太子可以扶持就有勞輔佐一番,如果太子無才又無德,你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一聽,立馬就拜倒在地說“臣一定好好輔佐太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按照大部分人的看法這是君臣一心的表現。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劉備對諸葛亮沒有懷疑就不會說出我死後你可以取而代之的話,劉備這話說出來就是不放心諸葛亮,劉備先將他認為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說出來。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一聽就知道劉備心有疑慮,但是諸葛亮肯定能理解。因為這樣的情況會起疑心實在是太正常了,隨即就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劉備要得就是諸葛亮得一個態度,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兒子的水平,對劉禪不抱什麼希望,只是希望諸葛亮可以好好的輔佐劉禪。因為諸葛亮的可以明白劉備心中的擔憂,所以才會有上面的對話,但是劉備怎麼也想不到諸葛亮來輔佐劉禪並不是正確的決定。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輔佐後主難上加難

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正確嗎?如果單純從結果來看,肯定是不正確的。因為諸葛亮真的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劉禪應該熟悉掌握的君王能力,因為諸葛亮對於劉禪的擔心遲遲沒有讓劉禪自己去熟悉掌握。這樣的情況下,劉禪如果是一個特別的聰明人可能會有除掉諸葛亮的想法,或者想要將諸葛亮手中的權力收回。可是劉禪並不是,歷史的劉禪可以說是一個好吃懶惰、貪生怕死的人。劉禪在諸葛亮的多年輔佐下,已經習慣於諸葛亮去處理各種事務。這也最終導致了諸葛亮去世之後,後主劉禪在面對魏軍的進攻選擇投降。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諸葛亮在大部分老百姓眼裡是一個特別厲害的文臣,但是諸葛亮在個人能力的出眾和他也沒有能去培養下一代是兩個方面的事情。從他對劉禪的輔佐來看,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就好比一個讀書成績特別好的學生,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可以教書育人。雖然諸葛亮是一代忠臣,他對於蜀國的貢獻無人可比,他的《出師表》受後人敬仰,但是在這方面諸葛亮做的的確不好。

扶不起的阿斗?

公元263年,魏軍兵分三路向蜀國發動了進攻。蜀將姜維本想靠著天險進行防守,可是魏國的軍隊卻繞開了姜維,直接進攻成都,劉禪不戰而降。後來就發生了著名的樂不思蜀事件。當時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設宴招待蜀國的舊臣和劉禪,在宴會上安排的都是曾經蜀國的特色歌舞,宴會上的大臣看見這一幕都不禁流出了眼淚。而此時的劉禪卻吃的津津有味,完全沒有感覺,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家鄉,劉禪回答“在這裡十分開心,不想。”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表現就對其失去了興趣,直到公元271年病逝,終年65歲。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大部分都會認為劉禪是貪生怕死,可是關於樂不思蜀可以有另外的解釋。筆者認為,看到樂不思蜀的故事,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沒有想到當年曹操宴請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但是的劉備的表現卻是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才使得曹操對其失去防備。我們再看樂不思蜀的故事,如果不是因為最後劉禪病逝,是不是可以另外一種結局呢?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劉禪知道這是司馬昭的試探,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才說出那樣的話。

筆者認為,世人都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可能劉禪卻是最懂得該如何生存下去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無法擔任皇帝的重擔,就選擇了吃喝玩樂;他知道自己無法抗衡魏軍的進攻,就選擇了不戰而降;他知道司馬昭在試探自己,就選擇了樂不思蜀。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歷史雖然不允許假設,但是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讀者朋友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