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傳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養敗家子

自清末以來,中國大地上曾湧現出無數驚豔一時的大富豪,但是這些富豪的後代卻只有極少數才能繼承自己祖先的福澤,大多數富豪的後代歷經三世就會泯然眾人,即使是那些鉅富之家也都是如此。

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我看了許多的書籍,最終讓我找到了一本了不起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很俗氣,叫做《保富法》,是民國時期的聶雲臺先生(1882年~1953年)所著,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來看看書中的一些內容吧,即使你不是富豪,這本書對教育後代也十分有幫助,用一句誇張的話來說就是——“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民國傳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養敗家子

可能我對這本書的形容不是很貼切,但這確實是本好書,相信看完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富豪熱衷於慈善和教育了,無他,保富而已。

聶雲臺先生與《保富法》

聶雲臺先生是中國近代數一數二的大民族企業家,出身簪纓世家,家族以“三代進士,兩世翰林”著稱一時,母親乃是曾文正公(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紀芬。聶雲臺先生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紡織機械製造廠,還是當時上海工商業的領袖,所以因為家庭和生活的原因,聶雲臺先生一生結交了當時社會上無數鉅富,與很多大富豪都是至交好友。

民國傳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養敗家子

照片攝於1941年,正中間的男人就是聶雲臺,他身前的老夫人是他的母親曾紀芬(曾國藩最小的女兒)

在與其他富豪結交的過程中,聶雲臺先生髮現了一個很嚇人的現象,那就是那些動輒擁有上千萬家財的鉅富之家,往往在家主死後的三代之內就會將祖先的財富敗得一乾二淨,變為普通人:

“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家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了的。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產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不單上海是這樣,在我的家鄉湖南,也是一樣。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家庭,後人還較好。”《保富法》節選

這種現象對聶雲臺先生的衝擊力非常大,他十分害怕自己的子孫後代讓家族沉淪,於是他苦思其中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最終於晚年寫出了可以延續福澤的“救贖之道”,這就是奇書《保富法》。

《保富法》中的智慧

聶雲臺先生認為那些富豪的子孫之所以很快就將財富敗光,除了“業報”以外,就是因為那些“富二代們”得到財富的方式實在太輕鬆了,從小錦衣玉食,沒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根本不知道生意的艱辛,沒能繼承父輩的智慧和能力,但偏偏在那個社會動盪不堪,情況複雜的時期裡,他們又習慣於把錢不當錢看,追求無終止的享樂,所以最終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一點也不奇怪。

因此聶雲臺先生勸告富豪們千萬不能將重心放到誇耀財富上,不要在衣服、珍寶、房屋、器具上爭豪鬥勝,這些富人心理最要不得。在這些地方下心思,只能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處的客人恭維奉承,本身沒有任何作用,還會嚴重影響子孫的品性。他認為對一個人來說,真正值得誇讚的東西,其實是錢買不回來的道德、名譽和學問。

在聶雲臺先生看來,富豪要想讓家族跳出三代而沉的怪圈,就要做到“勇於散財”和“鼓勵讀書”兩點,所以他要求後代子孫善於慈善、救世濟民,還要多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以藝術綿延家風。

關於聶雲臺先生在書中著重提到的這兩點,相信現在的很多富豪都看到了心裡面去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富豪熱衷於慈善和讓孩子到最好的學校裡求學,比如賭王何鴻燊家族對自己的子女和兒孫要求就是如此,他本人也非常熱衷於慈善活動。

民國傳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養敗家子

聶雲臺先生從自身經歷上總結髮現凡是那些做大官時錢來得正路,沒有私心故意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官員,其子孫後代就很讀書上進優秀顯達,家族保持興盛,那些積攢錢財最多的官員,不論出身文武,反而其家族後代不到二十年就蕭條了,凋零敗落,不堪回首:

“我家與晚清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六十年來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後人不興……惟有不肯發財的幾個大官,子孫尚能讀書上進……官極大,發財的機會極多,而不肯發財,念念在救濟眾人的,子孫發達最昌盛,最長久……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是錢最少的大官,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曾文正公(曾國藩)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業而聞名。李勇毅公(李續宜)的孫子輩,有擔任大學教授的,曾孫也多是大學畢業。彭剛直公(彭玉麟)的後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民國傳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養敗家子

聶雲臺先生非常推崇曾國藩和歷史上幾位著名文官教育子孫的方法,對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因為他母親本身就是曾文正公的女兒,所以他本人也接受過最正規的曾氏家訓家規,還和那些文官的後代多有接觸,因此這其中的體驗他最清楚不過。

聶雲臺先生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總結世交好友們的經歷,悟出了一條道理,那就是: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但其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因此,聶雲臺先生認為富豪若是想替子孫後代留福,不如就按照曾文正公的存心行事。在《保富法》中,聶雲臺先生還舉了很多上海闊佬的例子,以論證慈善和子孫福澤的關係,下面給大家講一個書中例子:

“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揚州鄙嶽蕭家,就認識這位大富翁。有一天,周翁到蕭家,怒氣衝衝的,原來是因為接到湘潭分號經理的來信,說是湖南發生了災荒,官府向他們勸募捐款,他就代老闆周翁認捐了銀子五百兩,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張,捐得太多,所以才發怒。那時他已有數百萬銀兩的財富,出個五百兩救濟,還不捨得。後來住在上海,有一天,譚祖安先生與他同席,問他,如何發到如此的大富?他說,沒有別的法子,只是積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歲才死,遺產有三千萬元,子孫十房分了家,不過十幾年,就已經空了。

其中有一房子孫,略能做些好事,這一房就比較好,但也是遭遇種種的意外衰耗,所餘的錢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來說,無論如何,每房子孫都有三百萬,不會一齊敗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實上卻是如此衰敗。若是問他如何敗法?讀者可嘗試著閉目想一想,上海闊少爺用錢的道路便能夠明白,不用多說了。

這位老翁,也是正當營業,並未取非分之財,不過心裡慳貪吝嗇,眼見饑荒,而不肯出錢救濟,以為積錢不用是聰明。卻不知道此種心念完全與仁慈平等的善法相違背,我若是存了一家獨富之心,而不顧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極處。除了本人自己受到業報外,還要受到餘報的支配,也就是《易經》所謂的餘慶、餘殃的支配,使獨富的家敗得格外的快,使大眾親眼見到果報的昭彰,能夠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