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如何建立兩翼?單于、左賢王分別統轄現在哪些地區?

匈奴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極盛於西漢,並且在北方草原建立與西漢對峙的強大遊牧政權,冒頓單于將劉邦圍困於平城的“白登之圍”迫使漢朝進行和親納貢政策,這是匈奴歷史上最為高光時期,到了漢武帝時期,特別是衛青、霍去病一代戰神的橫空出世,徹底瓦解匈奴主力,在漢武帝持續數十年打擊下,匈奴逐漸衰落下來。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以後,東漢繼續持續打擊北匈奴,北匈奴一部分歸漢,一部分西遷,此時,蒙古高原上鮮卑日益強大成為新的主人。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匈奴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分部,這些部落互不隸屬,例如有屠各胡、盧水胡、鐵弗匈奴等各部,他們先後建立“漢趙”、“前趙”、“北涼”、“大夏”等政權,到了南北朝後勤匈奴族名逐漸消失,融入漢、鮮卑等民族之中。

匈奴如何建立兩翼?單于、左賢王分別統轄現在哪些地區?

匈奴不僅對我國曆史產生深遠影響,對世界也產生極大影響,匈奴人西遷之後,一度成為西亞、歐洲的上帝之鞭,對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及告別奴隸社會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東方其所創立的以兩翼三部製為主的“行國體制”,為興起後的草原民族所沿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兩翼三部制呢?

匈奴兩翼三部制是冒頓單于首先建立的。《史記·匈奴傳》記載,冒頓單于殺父頭曼自立後,先後滅東胡,趕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向北臣服屈射、丁零、薪犁等諸國,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

冒頓單于透過軍事手段首次把蒙古大漠南北納入自己統治的版圖之中,同時創立“行國”遊牧政權,他殺掉後母、兄弟以及反對他的大臣後,大行分封,把遼闊高原大漠草原劃分為大小不同領地分封給自己的家人和功臣。

《史記》《漢書》記載“各有封地,逐水草而居”,盛時“萬騎”有“二十四長”。

匈奴如何建立兩翼?單于、左賢王分別統轄現在哪些地區?

在分封的基礎上,他整個匈奴分為單于庭,左地(左賢王統轄),右地(右賢王統轄)等三部分,即以單于為中心,把領土分成東(左)、中、西“右”三部分,這是典型的兩翼三部制。最高統治者是單于,統轄中部,左右賢王分別統轄匈奴東西部分。匈奴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管理體制,除了左右賢王外,按照官職大小依次還有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犢王、左右漸將王等,這些人即是本轄區內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最高軍事長官。

單于庭及轄區,說到單于,就得談起單于的繼承,單于的繼承不是世襲制,而是世選制,但必須從冒頓單于的男性子孫中選,在呼韓邪單于之前,以長子繼承製為主,但也有兄終弟及,叔侄互相繼等方式。

單于直轄匈奴中部,又稱單于庭,為了有效控制全境和各地領主,也為了自身的安全和政權的鞏固,單于佔有匈奴最精銳部隊,二十四長中的軍隊,歸單于直轄大約有十萬人。由於匈奴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城市,故匈奴王庭位置是流動的。

匈奴如何建立兩翼?單于、左賢王分別統轄現在哪些地區?

在西漢時,單于轄區是“直代、雲中”,這裡是匈奴政治中心,由左右骨都侯、左右伊秩訾協助單于處理具體事務。在匈奴退至漠北以前,匈奴王庭的位置一直在今天的內蒙古西部的陰山附近;當受到漢武帝連續打擊後,匈奴王庭遷往漠北,大致位置就是在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左賢王及轄區,左賢王是除了單于之外,最大的長官,左賢王一般都由單于最親近的人來當,冒頓單于在當太子的時候,實際上被封的就是左賢王;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也被封為左賢王;且鞮侯單于也封太子位左賢王,後來太子即位後,即狐鹿姑單于;總之,在匈奴自單于之下,以左賢王最為尊貴,正常情況下,左賢王一般為單于的繼承人。

《漢書》記載“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

由此可見,左賢王是匈奴左翼即東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平時控制東方諸屬國部,還管理轄區攻伐盜竊等事宜,戰時要應單于之命,率軍作戰,軍事政事一手抓。

匈奴如何建立兩翼?單于、左賢王分別統轄現在哪些地區?

左賢王的轄區,又稱為左地、左部、左屯等名稱,西漢時,其轄區位於直上谷(河北懷來縣一帶)以北,東至遼河流域,以穢貉、朝鮮為鄰;左賢王庭的位置大約在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部一帶,左賢王共控制軍隊大約八萬人。

右賢王及轄區,右賢王,又稱右屠耆王,其地位僅次於單于和左賢王,右賢王所統轄地區接壤西域,距離漢朝政權中心很近,所以右賢王參與的戰爭也比較多。《史記》、《漢書》記載,冒頓單于的右賢王曾擊走月氏,匈奴開始佔領西域;伊稚斜單于的右賢王,數次入侵漢朝河南地,北衛青偷襲成功,右賢王慘敗而脫身逃走;且鞮侯單于的右賢王曾在天山地區與漢武帝派去的貳師李廣利進行激戰等等。右賢王的職責權力範圍跟左賢王一樣,也是軍政大事一手抓。

《史記》記載右賢王統轄區範圍“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氏、羌。”

漢朝時上郡就是今天陝西榆林縣一帶,右賢王所管轄的大致範圍是榆林縣以北,向西接壤月氏、氐、羌等國。右賢王的王庭大約在今天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南部一帶,右賢王總控制軍隊大約八萬人人,跟左賢王所擁有的軍隊數量差不多。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