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一首初中課本里的詩,按理說算是名篇。可大多數人讀的時候,只是覺得這首詩很“冷”,夾雜著一股蕭瑟和落寞,透著淡淡的憂傷,彷彿能帶你去遠方。

我們可以把這叫做詩中有畫,但也就僅此而已,要說究竟有多好,似乎也是無從談起。

而康震老師更是在《中華詩詞大會》上直言:

“劉長卿的詩大體都是一種風格,所以後人評價他十篇以上大體雷同,他都是寫的蒼山、青山、白屋貧之類的。真正厲害的詩人,比如像王維主要寫田園詩,但他也能寫出塞詩、遊俠詩。一個優秀的、傑出的詩人,要做到眾體兼備。而劉長卿才情不夠高,閱歷不夠豐富,雖然五言詩寫得好,但算不上是一流詩人。”

劉長卿是不是一流,我不敢評價,但他為什麼總是逃不開“上”這個話題,是有原因的。

這次我們就來聊聊,劉長卿和他的“風雪夜歸人”。

一、懷才不遇

公元773年,武昌監獄裡多了一位人犯,這是一位官員,罪名是貪汙,他叫劉長卿,時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

獄卒來送飯,看著飯菜,劉長卿嘆了口氣,還是這些東西。獄卒留下一個愛吃不吃的眼神,轉身離去,牢房裡約莫兩人高的地方有一扇窗,回憶就從那裡流淌進來。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公元755年,劉長卿終於擺脫了“朋頭”這個稱號。所謂“朋頭”是指最有希望考取進士的學子,聽上去很有前途,可這是對新生而言,常年被冠以這個名號,就好像最有前途的復讀生,每次都覺得,這次總該成了吧,可離成功總差那麼半步,終究還是個失敗者。

這次,總算輪到了自己,多年寒窗算是熬過來了。雁塔題過名,曲江賞過花,路過的小姐們悄悄在遠處議論,熾熱的目光投到劉長卿的臉上,暖洋洋的。

這是天寶十四載,誰也不會想到,盛世的帷幕正緩緩落下。

劉長卿以為自己抓住命運的衣角,可命運反手就給了他一記耳光。

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拿程千帆先生的話說:

“這是一個從噩夢中醒來卻又陷落在空虛的現實裡,因而令人不能不憂傷的時代。”

北方成了前線,皇帝帶著貴妃,倉皇出城。杜甫在塵土中奔跑,王維和長安城一起陷落,劉長卿不知道下一站在哪裡,只知道大運河是唯一的希望,他跟著船,駛向南方。

南渡的旅程混亂而迷茫,人們臉上都帶著憂傷,在姑蘇城外停泊的夜晚,有個失眠的年輕人聽到了鐘聲,那鐘聲似乎帶來了某種希望,他將這份感受寫成了詩,向千年後的人們,訴說大唐最後的榮光。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此時的劉長卿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鐘聲”,卻在冥冥之中和“山”結下某種奇怪的羈絆。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原本的朝廷早已分崩離析,為了招徠更多的人才,肅宗派宰相崔渙繞道至江南招納遺才。

正好在南方的劉長卿也在取士範圍之內,他成了長洲縣尉,過了一年,就升任代理海鹽縣令。三年時間,從九品升到六品,劉長卿的人生似乎有了轉機。

可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之時,上山的路卻開始急轉直下。

至德三年,才當了一年縣令的劉長卿因錢糧事吃了官司,被下放到長洲獄中。以後來的歷史來看,劉長卿多數是因為得罪長官而被誣陷,可那已經沒用了。

惹怒皇帝、得罪權臣,因為直言進諫而被貶謫,這是常有的事,對文人來說,甚至還是某種“榮耀”。可被扣上貪汙的罪名,就好像失過節的寡婦,投過降的將軍,臉上忽然多了塊抹不掉的黑斑,不但自己難以忍受,還成了別人時不時拿來消遣的談資。

最後的處罰還是貶官,劉長卿被貶到嶺南南巴(現電白)。嶺南是“蠻夷之地”,當時人稱“魑魅之鄉”。名相張九齡就來自嶺南,當年進士及第的時候,還被人懷疑考試作弊,來自嶺南的鄉巴佬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學問,這是當時的普遍認知。

人們總是說命運弄人,在途徑南巴的路上,劉長卿遇到了“偶像的偶像”,李白。

李白因“永王之亂”獲罪,被貶到夜郎,在路上被赦免。這是“詩仙”和“五言長城”的一次尷尬會面,他們都曾經是狂人的代表,可這時候都學會了低頭。

雖說一個被貶,一個遇赦,在這個時代面前,李白也說不出來日方長的話,劉長卿也只好把悲傷留給自己。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兩人的見面都在這首《將赴南巴至塗幹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深感“懷才不遇”的劉長卿來到了長沙,路過了賈誼的府邸,突然感到某種共鳴。

假如有一個“懷才不遇”的排行榜,佔據前2名的不是屈原,就是賈誼。假如一定要排個第一,賈誼可能略勝一籌。

楚懷王,鄭袖,靳尚,昏君、女人、小人,屈原都遇上了,所以自古以來不得志計程車人都喜歡拿屈原來說事,感嘆生不逢時。

相比屈原,賈誼是另一個極端。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賈誼是西漢名士,他遇上的君主是漢文帝,漢文帝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明君,一度想任命年輕的賈誼當公卿。而此時許多老臣和宗族認為賈誼年紀輕輕就當那麼高的官,恐怕會出事。

“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漢文帝為了安撫人心,只好將其調任長沙。有一次,一隻鵩鳥飛入賈誼屋內,當時鵩鳥被認為不祥之兆,賈誼有感而作《鵩鳥賦》。後來雖然回到京城,卻也得不到重用,最終鬱鬱寡歡,年僅32歲就與世長辭。

對於賈誼來說,他既沒有遇上昏君,那些反對他的大臣,也並非是小人,他所處的時代又是數得上的盛世。

在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他的“懷才不遇”更讓人感嘆,命運弄人。

此時的劉長卿,看到賈誼故宅,又想到自己的境遇,於是寫下了《長沙過賈誼宅》。繼屈原、賈誼之後,劉長卿也成了“懷才不遇”的標誌。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由於當時戰亂,政令不通,這場“風波”來來回回持續了9年,最終不了了之,劉長卿調回蘇州,可等著他的,卻是另一座“山”。

二、另一次機會

在淮南幕當了幾年幕僚,升遷之路似乎遙遙無望,可劉長卿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機會。

“安史之亂”讓北方陷入戰亂,整個帝國的經濟重心不得不轉移到南方,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此時的唐帝國,是一個“ 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賦以存立之政治集團。”

南方的財富如何流轉到北方,成了帝國的核心問題,為此,“鹽鐵轉運使”這個官職應運而生。

鹽鐵、轉運,顧名思義,鹽鐵負責賺錢,轉運負責運錢。當時的鹽鐵轉運使是被譽為“神童”的劉晏,後升任吏部尚書。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劉長卿早年和劉晏交好,認過同宗。但劉晏不是一個任人唯親的人,劉長卿進入鹽鐵系統,也是從基層開始幹起。歷任推官、判官、留後。

鹽鐵轉運雖然遠離京城,但控制著國家財政命脈,逐漸成為尚書省之外的一個獨立財政系統。

唐朝初期,有“出將入相”的傳統,而從玄宗到僖宗,鹽鐵轉運使兼任宰相的有30人次,由“使”升任宰相的有21人次,可見當時鹽鐵轉運使的重要性之高。

劉長卿此時擔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已經可以掌管一方財政,假以時日,出任轉運使,乃至拜相,也並不遙遠。

可這次又出事了。

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吳仲孺任鄂嶽觀察使。觀察使是當地政府機構,轉運使是中央直屬的財政機構,關於當地稅收如何分配,必然會出現爭議。

雙方的衝突很快爆發,當時有一筆本該上繳中央的錢糧,吳仲孺希望從中截留一部分。根據當時的形勢,假如換一個稍微圓滑一些的官員,就應該很快妥協。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原因很簡單,一來山高皇帝遠,而吳仲孺和自己同城辦公,是要天天打交道的;二來吳仲孺的背景不一般,他是郭子儀的女婿,當時郭子儀的聲望如日中天,皇帝的龍椅起碼有一半是郭子儀撐起來的;三來當時朝廷財政吃緊,各地藩鎮吃用都靠自己,所以大都擅自截留,已是官場“潛規則”。

在知曉這些情況之後,劉長卿依然選擇堅持自己的操守,嚴詞拒絕了吳仲孺。

結果吳仲孺一紙訴狀遞上去,舊唐書記載:

“犯贓二十萬貫”。

二十萬貫什麼概念?唐代宗時期正一品官員的俸錢只有12貫,雖然還有職田和祿米等其他收入,但貪汙二十萬貫絕對夠得上死罪了。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事關人命,於是朝廷派了監察御史苗伾來審案,最後的判決是劉長卿被貶睦洲司馬。假如劉長卿確有貪腐行為,斷斷不能只是貶官,但考慮到吳仲孺的“身份”,也不好說誣告,只能和了稀泥。

此案在當時很有名,明眼人都能品出滋味。以至於4年後,汴東鹽鐵使包佶,也遇到劉長卿一樣的局面。

當時淮南節度使陳少遊要擷取包佶手裡的公款八百萬貫,於是威脅他說,聽話給錢,還能有劉長卿的下場,不給錢,就沒你這號人了。劉長卿成了“反面”案例。

雖然還是被貶官,但畢竟撿回一條命,劉長卿出獄後給苗伾贈詩: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

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

直氏偷金枉,於家決獄明。

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虎口脫險”的劉長卿,帶著失望和迷茫,踏上去往睦州的路。

三、芙蓉山上的那一晚

故事發展到這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終於要出場了。

這首詩不過4句,卻充滿爭議。比如說,芙蓉山到底是哪座芙蓉山?日暮天黑為什麼還能看見蒼山?白屋是被雪覆蓋還是普通茅屋?

但這些還好說,最有爭議的是,這個夜歸人到底是誰?

我不是做學問的,但憑藉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考證,也許會是這樣的故事。

劉長卿在去往睦州的路上,也許是想快點趕路,也許是路上根本沒有地方投宿,總之他上了山。

山上的空氣比平時更加寒冷,薄霧在山谷中環繞,遠處的山峰從雲海中冒出來,一座接著一座,此起彼伏。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光從窗外投射進車內,映照出散落在空氣中的塵埃,就像流淌的時光,馬車在暮色中疾行,太陽緩慢躲進群山背後,終於在大山深處,找到了一戶人家。

屋子的周圍有一排籬笆,扎得並不高,院內一覽無餘。屋頂上的茅草看起來並不厚實,窗戶看起來很完整,應該是有人住的樣子。剛靠近門口,院裡猛地傳出幾聲狗叫,倒也省得叩門。

開門的是一位婦人,聽說要借宿,微露難色,說要回屋和老太太商量。劉長卿說明來意,亮明身份,總算借的一宿。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晚間閒談中,得知這是婆媳二人,丈夫前些年被徵兵參戰,她們在等著他回來。

家裡的男人不知所蹤,只留下老弱婦孺,這成了當時的日常。

此時離叛亂爆發已經過去20多年了,雖然叛軍早被平定,可大唐卻已經不是原來的大唐。

本對長安稱臣的遊牧部落漸漸不安分起來,曾經幫助過大唐的吐蕃成了新的威脅。

而大唐的權力中心也正在瓦解,一個節度使倒下了,更多的節度使活躍起來,以平叛的理由擴充自己的勢力。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有戰事就有死傷,府兵制已經崩潰,各地都兵源緊缺。於是老父親送兒子上戰場,新婚妻子和丈夫離別,到處都有無奈的分別。

太陽落山以後,大片大片的黑色從遠處奔襲而來,風和雪咆哮著帶走大地的餘溫。

劉長卿在屋內陷入沉思,和大多數學子一樣,讀書考科舉一直都是他的人生目標。學而優則仕,出仕就可以輔佐君王,兼濟天下。這是他一直被教導的信念。

可真正做官以後,他發現官場並不是書上所寫的那樣。

不論在縣令任上,還是做轉運留後的時候,自己的決定,上對得起聖人,下對得起百姓,可以說問心無愧,結果,卻是2次牢獄之災,和16年的謫貶生涯,至今也沒有翻案。

這一晚,也許是劉長卿人生中最困惑,最迷茫的時刻。他已經55歲了,即使在太平時期,重新被重用的可能性也已經很小。更讓他自我懷疑的是,即使他沒有被罷過官,即使他成為大官,他也無法避免這一路上看見的分別。

假如一切都將不可挽回地走向墮落,那些立志拯救蒼生的誓言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股巨大的壓抑感將他包圍,令人窒息,他的信念一點點崩塌,身體無力掙扎,慢慢陷入黑暗。

一陣犬吠聲刺破了黑夜的寂靜,也將劉長卿從混亂中拉回現實,那麼晚了,會是誰呢?

狗叫了一會,婦人才出來,門開的時候,狗卻不叫了,婦人呆立了好一會,突然匆匆回屋,和老人一起返回,三人在風雪中相擁而泣,狗在他們腳邊,拼命搖著尾巴。

在風雪中尋找時代的溫度,劉長卿和那些夜歸人

劉長卿回到屋裡,百感交集,他突然明白,支撐起這個國家的,是每一次不捨的分別,更是那些度日如年的堅毅等待。

必須把這一刻記下來,於是他提筆寫下: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一晚天色很暗,雪也很大,唯一能看見的只有一間小屋,彷彿一小撮在風中飄搖的火光,為這個時代照亮方向。

在那之後的幾百年,宋代的青原惟信禪師留下一段參禪感悟: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有人說,懂得什麼是“山”,才算讀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