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嬴政的生母趙太后和其所寵信的長信侯嫪毐出兵謀逆,兵敗之後受到牽連者極多。這也是秦始皇在位時第一起暴烈的問罪事件。

然而,這其中也有些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沒有嬴政,嫪毐等人也就沒有了這樣大的權力,那他們為何還要謀逆呢?嬴政和其母趙太后因此決裂,但為何後來又再次將其迎回咸陽甘泉宮呢?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嫪毐有多囂張?比《大秦賦》演的還過分

嫪毐其人的事蹟比較簡單,《大秦賦》中安排了一個嫪毐營救呂不韋和秦異人的情節,不見歷史記載,當是為安排人物出場而杜撰的。

那麼,嫪毐是如何進入秦廷中心的呢?這和呂不韋的擔憂有關。

秦莊襄王嬴異人和呂不韋的相識是在趙國邯鄲,呂不韋搞了一場投資,幫助嬴異人最後奪得秦王位,由一介商賈搖身一變,成為了秦國炙手可熱的權臣。

但是,不同於《大秦賦》中所演繹的那樣,嬴異人對呂不韋也非常忌憚,時刻提防,這就促成了呂不韋和嬴異人的夫人趙姬“舊情復燃”。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趙姬何許人也,這個無從考證,司馬遷作《史記》時對她的介紹也是前後矛盾,只知道是趙國的女子,被呂不韋送給了嬴異人。至於其誕下的子嗣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流言並沒有得到證實,或由楚國春申君黃歇和女環故事篡改而來。

也有傳言說,呂不韋權勢慾念極盛,嬴異人的父親秦孝文王之所以即位三天就暴斃,是因為呂不韋的毒害,而嬴異人之死也和呂不韋有關。

嬴政即位之後,雖然沒有加冠親政,但這也是遲早的事情,呂不韋和趙姬的那點事兒就成為了一個隱患,呂不韋怕了,想要就此脫身。

於是,呂不韋就找了一個叫做嫪毐的大陰人,將其獻給了趙太后。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趙姬很滿意,就此放過了呂不韋。而嫪毐得到趙太后的寵幸之後,使得太后寡居卻有了身孕。

趙太后為了防止嬴政知曉這樁醜聞,這才避居雍城,且與嫪毐誕下兩子。因為嬴政尚未加冠,趙太后做主將嫪毐封為“長信侯”。

嫪毐愈發驕橫,一介“閹人”廣聚門客,附庸無數,一時間成為了“火熱”的咸陽新貴。

他“火熱”到什麼程度呢?“三晉”中的魏國甚至在朝堂上舉辦了一次“辯論賽”,主題就是賄賂秦國,應該去巴結嫪毐,還是巴結呂不韋。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這使得嫪毐異常膨脹,《史記·始皇本紀》中是如此記敘其權勢的:

“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秦國正在逐步地廢分封、設郡縣,而嫪毐在自己的封地當中竟然搞出了一個“嫪國”,這也太膨脹了。但是,嫪毐的權勢是趙太后帶來的,呂不韋也管不了他,只能聽之任之。

這就應了那句話,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有一次,嫪毐和一眾侍中貴臣喝酒,雙方都喝醉了,起了爭執。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結果嫪毐說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話:

“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窶人子何敢乃與我亢!”

嫪毐自稱是秦始皇嬴政的繼父,並且罵其他人為“窶人”,即地位卑賤者。這是漢代《說苑》中對這件事情的記敘,“皇帝”一詞只是為了敘述方便而已。

於是,有個人就向嬴政彙報了這件事,說嫪毐不是“閹人”,且與趙太后生有子嗣。這個秘密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嬴政也不敢相信,於是派人秘密查詢,確認為真。

嬴政知曉這樁秘密的訊息被嫪毐知道了,於是慌亂之下,偽造了太后和秦王的印璽,發兵蘄年宮,意圖謀逆。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當然,打出的旗號自然不是殺秦王,而是要殺呂不韋。

這一次叛亂也是嬴政始料未及的,戰況也極為兇險,甚至連宮中的“宦者”都進入了戰鬥序列,這才成功平叛。

而平叛之後的賞賜也異常豐厚,幾乎人人都得到了爵位。

嬴政沒有第一時間擒住嫪毐,於是就發下了懸賞令:

“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

連制定秦法的商鞅都沒能跑掉,嫪毐自然很快就被捉住了。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這件事的處理結果是,嫪毐被車裂,夷滅三族;一眾官吏被梟首的有二十餘人,獲罪被遷徙的有四千多家;丞相呂不韋被牽連,因此罷相。

趙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孩子被處死,趙太后被遷徙至雍。

甚至因此而勸諫的臣子也皆被處死,共27人 。

然而,趙太后並沒有被驅逐太久,嬴政就不得不將其再次迎回了咸陽甘泉宮,這又是為何呢?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嬴政最後為何迎回了趙太后?歷史何其相似

“嫪毐之亂”發生在始皇九年,嬴政親政之後。而就在第二年,呂不韋因嫪毐之事被罷相。

嫪毐是呂不韋進獻給趙太后的,他自己和趙太后那點事兒自然也經不起查,但他畢竟不是嫪毐這種“閹人”可比,在秦國總覽大權,根深蒂固,所以嬴政對他也比較忌憚。再加上呂不韋也確實勞苦功高,總還有幾分舊情。

始皇十年,嬴政終於扳倒了趙太后和呂不韋兩人,秦國的權力也回到了秦王的手中,齊國、趙國派了使者來慶賀此事。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齊使茅焦對秦王說:

“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意思是,秦國既然想要統一天下,那秦王就不能只看自己的秦國,而是要做好為天下表率的準備。如今秦王遷貶了自己的生母,這傳出去對名聲有影響,不利於其他國家的臣民信服。

始皇九年勸諫的秦臣都被嬴政給殺了,經過了一年的冷靜,再由齊國使臣說出來,自然更為合適,秦始皇就採納了他的建議,重新將趙太后迎回了咸陽甘泉宮。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不是沒有先例,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做得比嬴政更絕。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鄭莊公因為在出身的時候胎位不正,使得其母親姜氏非常痛苦,由此對他異常厭惡,就取名為“寤生”,但姜氏卻非常喜歡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

於是,鄭莊公刻意縱容其母親姜氏和弟弟共叔段,以致二人驕橫跋扈,最終起兵謀反。鄭莊公這才平定叛亂,將其弟弟共叔段驅逐出去,並且對其母親說“不至黃泉不復相見”。

這件事情就是《春秋》中說的“鄭伯克段於鄢”,六個字既批判了鄭莊公的縱容,也抨擊了共叔段的叛逆。

但是,同樣有人用母子之情和仁孝之義勸諫鄭莊公,最後鄭莊公為了不違背自己的承諾,挖了一個地道來見姜氏,算是見到了“黃泉”。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君王要施行“仁孝”是儒家的學說,為何秦始皇會採納呢?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這裡有一個誤解,儒家提倡“仁孝”,是想要用道德來為社會制定行為準則的框架,並不是說“仁孝”這種品質是儒家發明的。

事實上,忠孝仁義等品質無論在哪一家學說中都是重中之重,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會遵守和自己的盟約。

如果秦始皇想要順利地統一六國,減少阻礙,那麼“仁孝”的名聲就不能被破壞,也必須要和趙太后和解。

而秦國在最初也並沒有完全採納法家學說,而是諸子百家都在秦國進行發展,比如商鞅、李斯是法家,但張儀、范雎是縱橫家,而王綰、淳于越是儒家。

歷史上的嫪毐比《大秦賦》中的還囂張,嬴政最後也得向趙太后妥協

秦朝真正確定以法家為治國思想的時候,是在李斯建議“焚書”之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