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意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意。”

秦伯,姓嬴,趙氏,名任好,秦德公之子,也作秦謬公。乃周文王之大伯父,周文王之父季歷的大哥。其名譽,為孔子,司馬遷稱道也。

“太伯作吳,高讓雄圖!”

乃《史記》中《吳太伯世家》所言。

秦伯三讓“天下”,何為“天下”?又談何讓?《周本紀》中記載:

“古公之長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歷。季歷娶妻,名太任,誕下一子,起名為昌。生之時,呈祥瑞。古公慨嘆:“周人興盛,在其昌乎?”

古公其言行,很快傳入太伯與虞仲的耳裡,知道了父親是想立季歷為國君,後傳位於昌。

於是,兩人逃至蠻夷,按當地習俗斷髮紋身,拋棄周禮,將國君之位讓位於季歷。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太伯

《吳太伯世家》中記載略無二異,只將“古公”改為“太王”,“虞仲”改為“仲雍”,再繼續將這故事一一道出。

太伯,仲雍逃奔蠻夷後,自號為勾吳。此後,歸附勾吳者,至千餘家。

故,太伯被立為吳國君者。太伯膝下無子,去世後,仲雍繼位。其子季簡,孫叔達先後繼位。至周章時,才得以正式受周武王之冊封,其弟仲雍於夏虛建立虞國。

周章後有吳國國君數千,均為父子相傳。句卑時,晉獻公攻滅北虞國。其子,去齊,孫壽夢。至孫壽夢處,吳國終日強大,並稱王。其後,有四子:諸樊、餘祭、餘眜、季札。壽夢有意於季札繼位,季札多次推讓。故,諸樊、餘祭、餘眜先後繼位。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季札

其人、其事,均記載於《史記》,其故事之真實性,有待考究。《吳越春秋》中也有詳細記載,不同的是,在太伯多次讓位給季歷後,但其真實性同樣不得而論。

且當時,秦伯將自己的國土立為勾吳時,有人便問: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國家稱作為勾吳?”

秦伯說:

“我原本應當是繼承國君位置的第一人,可是膝下無子,所以受封者應當為吳仲,我居住的地方應當為勾吳,這樣不是一件合乎道義的一件事嗎?”

這段話也被記錄於《吳越春秋》中,但究其情形如何,亦不可全信。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秦伯

春秋吳國乃太伯之國,後魯國又以蠻夷相待?

“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

《論語》中有道:

“陳國斯敗問孔子,昭公是否知禮?”

孔子初回復知禮。但後來又告訴弟子

“‘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倘全都算知禮,豈有不知禮之人?

”故,魯國公主應為吳孟姬。且避同姓不婚之禁,改為“孟子”。

其他時期,史料均記載,吳國與魯國不僅有同姓聯姻,與蔡國也有聯姻。但這些史料均為空白,其中比較耐人尋味且可以讓學者去考究的一段便是:公元前五八四年,吳王壽夢攻入炎國。

魯國季文子稱:

“華夏不振…”

《春秋經》中,吳國被稱為“吳子”,據父子相傳稱謂得,為魯國對其他非華夏國家的貶稱。此外,楚國也被稱為“楚子”。誠然,華夏大地不可與蠻夷相提並論。

但是,吳國確認為太伯之國,又為何拋棄周禮,遵從蠻夷?或許,兩者存在曖昧不明之處,在血緣處。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季文子

當然,這也不能全信。且據史料記載,唯一可信的僅一件春秋中期的“者減鍾”。故得出較晚時節,吳人才開始使用文字。

再據《吳太伯世家》中一律父子相傳與《周本紀》譜系相同,得出其史料記載,均不可靠,亦不可信。

且據《吳越春秋》中所記,太伯南奔之事,地點不在江南,而在他處。此說法雖顯合理,但仍未真正地解決。或再往深處分析,周時期歷史並非真正地週期歷史。故,不可信也。

需從週期前,甚說是從太伯的時候,才可以分析出來。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禮崩樂壞,當以秦伯之事為傳唱讚美之事

西周禮樂崩壞,孔子又以禮為先。

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中華傳統美德中亦不可缺少美德。故,秦伯三讓天下,孔子自以美德相稱。

何為禮?禮乃表尊敬、敬意之意與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規定社會的行為規範,傳統習慣等。大到國家之禮、社會之禮、教育之禮、人文之禮,小到語言之禮、行為之禮、家中之禮,皆可稱作為禮。

明代陳繼儒於《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有道:

“在禮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大患則祀之。堂堂袁公(袁可立),揆之於祭典禮經。”

禮不可不讓也,禮不可不學也,禮不可不為也。

《孔融讓梨》的故事,國人人盡皆知。很小的一件事,讓梨,卻能讓禮。

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多這種故事,讚揚人之善惡,物之美醜,且不乏有大家,如文中秦伯、孔子,也如孟子、楊時、豐子愷等。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陳繼儒

豐子愷作為名人,每逢客人來家拜訪,父親便同孩子們說:

‘’客人來時,要主動倒茶,勿用一隻手,會讓客人覺得不尊重他們。‘’

還說:

‘’客人送禮時,可收下。但接時,切記要躬身雙手去接。這樣,才可以顯出對他們的尊重。‘’

一次,父親宴請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幾個孩子吃完飯,便嚷著回家。父親聽到後悄悄告訴他們不可先回家。事後,豐子愷便教育孩子們說:

“主人比客人先走,是對客人的不尊敬。”

論禮,每家都有禮法。合乎禮儀之法,方可對人,對己,對社會,對國家,甚對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處。貫穿禮法於一生,似一日三餐或一日三省,皆可為益中之事也。

此人是周文王伯父,拋棄周禮遵從蠻夷,為何孔子會對其無比讚美?

豐子愷

故,孔子當讚美秦伯三讓天下事,而無他意也。且不論其史料真實與否,單從秦伯這件事上,便可為國人稱道也。

“吾當一日三省,三日而立,禮法相依,遵為告誡之言,亦或為終身之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