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的斥責,晉襄公的顏面,一代戰將的隕落

先軫的斥責,晉襄公的顏面,一代戰將的隕落

公元前628年的冬天,一代雄主晉文公逝世了。當晉國舉國哀喪之時,西方的秦穆公派遣軍隊私越晉國國境,長途偷襲鄭國,半道而上受牧羊人弦高矇騙,臨時改變作戰計劃,順道攻滅了晉的鄰國滑國而後撤回秦國。晉國的天才軍事家先軫意識到這是天賜良機,所謂“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先軫力排眾議,伏兵駐紮於崤山之上,對撤兵歸國的秦國大軍展開殲滅戰。《史記》載:“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先軫所俘虜的秦國三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身囚於晉國天牢之中。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晉襄公,居然聽從嫡母文贏的意見放走了秦國的三大將軍。先軫得知此事而後,可謂是勃然大怒,竟是直接在朝堂之上就責備晉襄公:“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亡無日矣”。這可是誅心之舉,先軫即便是在朝堂之中再有話語權,在當面責備國君的問題上是犯了大忌,是絕對的以下犯上。正是先軫的這次行為,可謂是斷送了先氏家族在晉國國君的良好印象,更是斷送了先軫自己的性命。晉文公稱霸於諸侯,承繼的是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對“仁義禮信”是相當推崇的,所謂君君臣臣這種原則是不能違背的。先軫在朝堂之上與晉襄公產生衝突,這本身就會讓朝臣們暗地裡認為先軫壞了規矩。

先軫的斥責,晉襄公的顏面,一代戰將的隕落

即便是作為城濮之戰、崤山之戰的最大功臣,先軫也不能違反晉國的規則。朝臣們不能在明面上反對先軫,可是背後決然是給予了先氏家族眾多壓力。輿論對先軫造成了巨大影響,晉文公時代的權臣趙衰曾經評價“先軫有謀”,就是先軫有謀略,這種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僅在戰場上有想法,在朝堂政治上也多半是有想法的。晉文公時代的“朝中有狐偃、軍中有先軫”格局在文公死後即是打破,而且對先軫而言,狐偃先死,文公隨後,作為老人的先軫似乎不太能與新任國君晉襄公達成共識,先軫還是太過於武將脾性,面對晉襄公的錯誤決定,不惜破壞“君臣之禮”,跟更懂得婉轉的趙衰相比,晉襄公顯然更願意選擇趙衰作為依靠,所謂忠言終究是逆耳,先軫在新的內閣中已經在斥責國君時自我斷送了。

先軫的斥責,晉襄公的顏面,一代戰將的隕落

先軫作為軍事家的判斷當然是準確的,先軫認為晉襄公放走了秦國的三大主將,是對晉國最大的威脅。《史記》就有:“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餚之敗,取晉汪以歸”。 先軫當然不可能意識不到新任內閣的變化,所以才會“箕之役,先軫不復命”。在對狄人的戰役中,先軫的衝鋒陷陣很是異常,因為當時是晉國即將全勝之時,先軫不穿盔甲衝進敵陣,這當然就是自殺的行為。先軫說:“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顯然關於先軫斥責國君的事情,在朝堂之中已經對先軫造成了困擾,尤其是先軫盛怒之中,對晉襄公還有“不顧而唾”的行為,若非先軫是晉國霸業之最大功臣,是晉襄公的君父晉文公相當尊敬的人物,作為國君的晉襄公或許會為了顏面,直接在朝堂之中就對先軫進行處置。

羞小恥以構大怨,貪小利以亡大眾;春秋有其戒,晉先軫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