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前言

李矩大敗劉暢後,郭默的弟弟郭芝也奉兄長之命率軍前來救援。在來的路上,郭芝就聽說李矩大勝的訊息,沒有回師,迅速趕來向李矩報到。李矩將繳獲的戰馬拿出五百匹送給郭芝,同時,令其率軍兵分三路追擊奴漢國殘兵。跑遠了的這些殘兵敗將逐漸放慢腳步,本想歇息片刻,不料,三路追兵趕來,又是一陣砍殺,李矩的追兵再次大獲而歸。

祖逖北伐初勝

此時,匈奴漢國駐守洛陽的是漢安北將軍趙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趙固與自己的長史周振關係十分緊張。周振多次偷偷地給漢主劉聰傳送情報,並說了趙固很多壞話。因此,此次劉聰在派劉暢領兵攻擊李矩時還交代了另外一個任務:滅了李矩後,取道洛陽,殺掉趙固,由周振取代。劉暢大敗,李矩從其大帳中搜得劉聰給劉暢的密詔。得到這份密詔後,李矩即派將詔書送給趙固。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趙固看到密詔無比憤怒,立即殺了周振父子,並率領騎兵一千人投向李矩。這個一心效忠劉漢政權的趙固,自此對劉漢帝國恨之入骨,死心塌地地聽命於李矩。李矩收降趙固以後,即開始策劃對奴漢國的反攻。318年曆三月,經精心策劃,李矩令趙固和河內太守郭默襲擊奴漢國的河東地區。他們從黃河南岸出發,突至平陽東南面的蜂縣,誓要“活捉劉案贖回愍帝”。真是不可思議,以李矩有限的人馬,竟能進攻到匈奴漢國的京師附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這次長途襲是在愍帝被俘以後,晉軍組織的唯一一次對匈奴漢國本土的主動進攻,與遠在江南的司馬容毫無關係。由於力量懸殊,最終李矩只好撤退(325年,李矩率眾南歸,病死)。從李矩進攻獲勝、祖北伐威震中原來看,如果東晉朝廷君臣一心,上下同仇敵,收復中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他們的心思祖逖北伐初勝後,便開始履行豫州刺史的職責,亂後初定的像州百姓紛紛擁祖。一些老人熱淚盈眶,將祖逖比作再生父母,歌日:“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何以詠恩歌且舞。”

正當祖逖積穀練兵,準備進軍黃河以北,進一步收復失地時,司馬睿害怕祖逖勢力膨脹,威脅到自己的統治,而任命尚書僕射戴淵擔任豫州都督。戴淵是吳人,一個典型的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力主偏安之人。司馬容派這樣一個人來擔任都督,就是亮明瞭自己的態度:北伐只是政治上的口號,是安慰北方南渡土族的思鄉之情而已。祖逖十分懊喪,本想上書陳表,但聽說掌握朝廷重權的王敦與擔任北伐重任的鎮北將軍劉隗矛盾很深,成為勢不兩立的仇人,他深知如果此時發生內亂,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朝廷的支援,北伐將成為泡影,以前的努力也就功虧一了。不久,好友劉琨被殺的訊息傳來,祖逖優心如焚,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祖逖自知天命難違,抱病長嘆道:“我志平河北,乃天不佑國,偏欲殺我,我死尚有何望啊?”他雖重病纏身,卻念念不忘北伐收復中原。虎牢城北臨黃河,能進能退,可以作為北伐的基地。可是沒等修好,321年農曆九月,祖逖就帶著遺憾去世了,享年五十六歲。北伐外族,收復故土的壯烈事業中斷,祖逖卻被人們記在了心裡。豫州百姓淚酒衣襟,如喪父母,許多地方都為他立了祠堂。祖逖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昭日月,泣鬼神,永遠受到世人的尊敬。

蓋棺定論

繼祖逖之後,庾亮、庾翼兄弟也曾有志北伐。庾亮平定蘇峻叛亂,自貶到邊疆坐鎮後,心裡時常想起在朝專權的日子。他耐不住寂寞,想幹驚天大事來吸引世人的眼球。他認為北伐是得民心、得皇寵的好機會。於是,他以荊州為基地,練兵習武,積極籌備征伐後趙。當時北方的情況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從奴隸到皇帝的後趙傳奇帝王石勒去世(石勒於33年農曆七月十ー日病故),這讓庾亮看到了收復北方領土、重建華夏夢想的希望。他急忙上書請求率兵北伐,並對所轄地區軍事部署做了番精心調整:表請桓宣任平北將軍、司州刺史,都督沔北前鋒諸軍事,鎮守咸陽。

又以其弟庾懌任梁州刺史,監梁、雍二州諸軍事,鎮守魏興;弟庾翼任南蠻校尉,領南郡太守,鎮守江陵;毛寶任豫州刺史,監察揚州地段長江以西諸軍事,與西陽太守樊峻統領精兵萬人成守邾城。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後,庾亮決定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北上,移鎮石城,作為其他諸軍的後援。《晉書》對庾亮的評價是“智小謀大,才高識寡”,不是幹大事的料。其實,《晉書》的評價很委婉,庾亮的缺點不僅是志大才疏,而且不明世事不通人情。東晉是建立在各大士族支援之上的,皇帝和族勢力的均衡和鬥爭推動著王朝的發展。收復中原必將破壞這種平衡,這勢必引起上自皇室下自士族勢力的阻撓破壞。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祖逖就是前車之鑑。庾亮高調北伐,失敗了會耗費東晉的實力,成功了將提高庾氏勢力,打壓其他士族。庾亮力主北伐發自私心,目的是借北伐攬權充實家族的根基。庾亮本來就掌握了地方軍權,又有成帝的支援,已經遭到其他人嫉妒了,如今成了大家的眼中釘。所以,庾亮在裡陽全力組織北伐,其他士族雖不公開反對,卻暗中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庾亮向各地徵調軍需糧食,結果所得寥寥。這個舉全朝之力的大事卻成了庾亮在荊州的“地方行為”。

史書上說庾亮志大才硫,恰如其分。他看不透朝廷對北伐的態度。當他在朝中提議北伐時,僅丞相王導迫於他的壓力,表示同意;而太尉郡鑑卻以物資不夠而反對大規模軍事行動;太常蔡漠明確表示後趙兵強,且後趙主石虎多謀善戰,你庾亮不是石虎的對手,建議當前應該據長江天險防禦。概而言之偏安的大族、大夫都反對北伐。晉成帝聽了大臣的討論,立馬言明“棄江遠進,以吾所短,擊彼所長,非妙勝之算”,不予支援,下詔讓庾亮移鎮出兵。庾亮的“北伐”就這樣停了下來。

天不佑晉。蘇峻之亂剛定,為朝廷立有大功而又大公無私的始安公溫嶠病逝。過了五年,長沙公陶侃也離世。王敦和蘇峻之亂後,陶侃因功被任命為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東晉所有的州,荊州最大,下轄三十個郡,戶口百萬。荊州地處長江上游,北對中原的後趙,西臨巴蜀的成漢。東晉開國以來,擔任荊州刺史、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方鎮大臣,全兼都督附近幾個州的軍事,因此都手握重兵,權勢很大。

荊州是建康西邊的禦敵屏障,人們把保衛國家、進軍北伐的希望寄託在這個上游重鎮上。如果荊州用人得當,東晉就可以穩如泰山;倘若用人不妥,就會災禍連年。這時,東晉的國力在內亂中消耗很大,陶侃只能同後趙、成漢等維持對峙局面。他在荊州勵精圖治,境內比較安定,經濟狀況也有好轉。陶侃七十多歲後,屢次要告老,幕僚們苦苦挽留。到七十六歲那年,他得了重病,派左長史股羨到建康去要求辭職,將自己所有的官印和官服都送歸朝廷。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同時,他把所有的軍資裝備和牛馬船隻造清冊,親自給倉庫上了鎖,貼上封條,委託右司馬王愆期暫且管理,等待移交。陶侃乘船,回自己的封邑長沙。王愆期等官員前來送行,他說:“我如此老態龍鍾,手腳也不靈便了,都是你們多次苦留,害了老夫呀!"”船離開武昌的第二天,陶侃在途中病逝。陶侃軍旅生涯四十餘載,雖然到了後期他也趨於享樂,家中珍物奇寶無數,家僮過,妾待幾十。但在臨死前秉公移交,仍屬難能可貴。

晉成帝對王導敬重

在崇尚浮華清談的晉朝士大夫中,像陶侃這樣對政事身體力行的實幹家的確罕見,處理事務極其精細,非常人可比。尚書梅陶評讚道:“陶公機智明察如曹操,忠順勤勞如諸葛亮,孫吳時的陸抗等人是望塵莫及的。”陶侃戎馬一生,功勳卓著,青史有名,但在浩瀚的歷史中,他的一位後人比他更加光芒四射,這就是他的曾孫陶淵明。但富不過三代,陶淵明已經窮得天天思量著是否“為五斗米折腰”了。

陶侃死後半個月,晉成帝派了舅舅、平西將軍庾亮坐鎮武昌,都督六州諸軍事,領江州、豫州、荊州三州刺史。這樣,東晉一半國土上的軍政大權都交給庾亮了。庾亮這位志大才疏計程車大夫,總是立足於家族利益,擺脫不了妒忌賢能、爭功好利的疾。手握大權後,不念昔日與王家同舟共濟的患難之情,開始算計在建康朝堂執政的王導。晉成帝因為王導是三朝元老,自己五歲登基依靠王導的忠心輔政才有了當下的局面,所以對王導特別敬重。

成帝小時,見了王導常常下拜,成年後,每年正月初一大臣參拜君王行禮時,他會特別為王導起身。他的詔書送給王導看時,要寫上“敬問”,親筆寫條子給王導,還要添上“惶恐言”,這幾乎成了規矩。此外還給了王導車入殿的特殊禮遇。王導為政寬縱;庾亮主張法治,說王導“上無所忌,下無所憚”,是“大奸”。他寫信給太尉郡鑑,請求共同起兵把王導趕出朝廷,郡鑑沒有同意。郡鑑駐節京口,是抗衡上游庾亮、支援建康王導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力量。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雖然郗鑑對王導的一些做法也心存不滿,但他從維護社稷穩定的大局出發,始終反對庾亮廢黜王導。他覺得東晉自建立之後,三五年就要來一次內亂,門閥士族為了權力之爭,刀兵相見,每一次內亂紛爭都會使朝廷大傷元氣。如長此以往,江南政權必然會在不斷的內耗中崩潰。因此,郡鑑認為自己的做法不僅僅是出於與王氏家族之間的私誼,更重要的是為了整個江南政局穩定。鑑之舉,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讚歎道:“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唯郡公!”

陶侃的兒子陶稱是庾亮手下的南蠻校尉,他建議庾亮發兵建康,其目的自然在對付王導。有人勸王導早做準備,王導對此毫不理會,他說:“我和庾亮休慼相關,這些道聽途說,不應信之!即使庾亮果真發兵,我就脫下官袍,回烏衣巷,有何可怕?”王導寫信給陶稱:“庾亮是皇上的舅舅,你應該好好侍奉他。”庾亮聽到這些,對王導實在不好意思動手了。

339年農曆七月十八日,王導去世,時年六十四歲。王導晚年很少過問政事,他曾自嘆說:“別人都說我糊塗,但後世人會理解我這種糊塗的。”事實上他在處理政事上的塗有時是非常錯誤的。比如,石頭域國家糧庫裡的米被幾個貪婪的將領偷盜了一百萬斛,王導不敢深究,將罪責推給管理糧食的倉督監,裡糊塗地將倉督監拷打致死。誰能說他這樣做是對的?當然王導對東晉立國以及緩和南北望族之間的關係是有功的。之後在王敦、蘇峻之亂中,朝廷能渡過難關,穩定局勢,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是公正的,對此,史學家陳寅給了他很高的評價:“王導之籠絡江東土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禦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延續。”

鑑也於39年農曆八月病逝。至此,庾亮成為朝中唯一的元老大臣,庾氏兄弟給進入高層,北的事情再次提上議程。正在討論出兵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一江北的城失守。位於武長江北岸。陶做判州刺史的時候,有人就向他建議分兵電駐邾。陶佩遂帶領僚佐渡過長江,前往邾城實地察看。他對大家說:我們設險防禦的根本,就是長江。”邾域隔在長江北岸,背後沒有依靠,城外卻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很富有,而晉人貪財好利,會對少數民族巧取豪奇,這樣一來、少數民族難以應付,肯定要招誘後趙軍隊入侵。這隻會招來災而不是防禦敵人的辦法。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過去,東吳守此域就要三萬兵力、如今即使有足夠的軍隊來防守,也對江南無益;即使後趙有機可乘,邾城也不適合成為出兵的陣地。所以,邾城雖近在咫尺,東晉政府在陶侃之時卻一直沒有駐兵防守。灰亮準備北,派兵駐守邾域。故,後趙國主石虎把楔入國中的邾看成眼中釘、肉中刺、派出五萬軍隊攻打。當時,後趙的重兵圍攻城,守將毛寶派人告急,庾亮自以為是,麻痺輕敵,自以為邾城堅固,沒有及時派兵增援、結果導致邾陷落,毛寶、樊峻率數幹敗軍突圍,回南方卻被長江攔住,無路可走,被趙軍追殺淹死在江水裡。這件事給庾亮極大的打擊。

庾亮自求貶官三等,降為平西將軍,雖然詔命恢復原職,但自此,庾亮鬱鬱不樂、漸而成疾。他問術士戴洋如何才能痊癒,戴洋回答:“荊州受兵,江州受災,大人可離開這兩州。”庾亮追問:“這樣的話就能擺脫厄運麼?”戴洋回答:“有點遲,但總比不離開好。”但是,庾亮最終沒有交出荊州、江州刺史之職。

很快庾亮就進入了彌留之際,戴洋對庾亮說:“蘇峻之時,大人在白石祠曾經祈福並許諾給牛還願,至今一直沒有兌現,因而被此鬼所拷問。”庾亮回答:“確有此事、你真是一位神人。”有人問戴洋,庾亮還能活多久?戴洋說要到明年。340年農曆正月初一、庾亮去世,終年五十二歲。東晉朝廷追封其為太尉,號為文康。庾亮的槨運回建康後,晉成帝親臨喪禮。庾亮的妹夫何統也參加了下葬儀式,他觸景生情,嘆息道:“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晉成帝對王導都格外敬重,而庾亮卻為何對王導心存不滿!

結語

庾亮有一匹叫“的盧”的馬,額上有白色斑點。據說馬額上帶有這種斑點不吉祥,如兵士乘騎很快就死,當官的乘騎後,必遭殺頭之禍。庾亮生前,有人勸他賣掉這匹馬。庾亮在秋夜中登上武昌南樓,僚屬們都在飲酒暢談,見他上樓,紛紛退避。庾亮大聲說:“一輪明月當空,諸位何不賞此景?老夫很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再坐一會兒何妨?”就這麼一起暢談到拂曉。庾亮雖然好高騖遠,才硫學淺,在軍事韜略上缺乏高明的見解和決斷,但在日常生活細節上,還是被人們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