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原標題: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是座重簷三滴水、四角攢尖頂的亭臺式建築,在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建築物多以廡殿和歇山的方式呈現,出現這種體型較大、規格較高的攢尖頂建築並不多見,這座三重簷、四攢尖的戒壇,看起來就像是天壇祈年殿圓形屋簷的方形版。天壇的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全部主打“圓形”元素,圓表天,天子乃天之子,君權神授,奉天行事,天壇為天子(皇帝)行祭天之舉的地址。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分明代石基、清代木構兩大部分,四面等長,每面有廊柱六根,將底層屋簷託舉。臺基分三層,依次縮減,共九級臺階,其中一層三級、二層四級、三層五級。各層臺階高度近乎等同,僅第三級高度為其餘各級的三分之二。內亭佔兩層高,第三層為向上四方收攏的攢尖頂內側藻井。面闊、進深皆為三間,每邊各5根、共16根內柱支撐起整座核心建築。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是寺院用以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據說華北地區僅餘三所,只有等級比較高的寺院才有此資格。現存木結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因此清代建築的風格在其身上多有體現,如斗栱較小但數量頗多,兼具支撐屋簷與裝飾點綴兩大作用,與唐宋時期健碩古拙主作支撐的斗栱有很大不同。外飾一改唐宋的素雅,變得濃妝豔抹。彩畫五彩斑斕,自然是有人喜歡有人煩。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石基與木構一樣均屬層層升高、步步縮減,由上至下擴充套件,從下到上遞減。層級分明,自然流暢,雋美中凸顯莊嚴。戒壇經廊柱窺內亭,更具高高在上之感。戒壇處在隆興寺中軸線的中點位置,向北順序為大悲閣、彌陀殿、毗盧殿,向南依次是摩尼殿、大覺六師殿遺址、天王殿。北覽北宋最高大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南觀北宋最高階四出抱廈重簷歇山的摩尼殿建築。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四面開門,柱間寬度不盡相同,其中門間柱與兩側迴廊間柱略寬,兩側窗間柱略窄。對應著的斗栱數目或稱“柱間鋪作”也不相等,每根立柱有一個柱頭鋪作(斗栱),兩柱間寬者有柱間鋪作4朵,間窄者有3朵。底層4朵鋪作下彩畫為“二龍戲珠”圖案,3朵以下為線繪紋路。四面裝飾皆如此。因二層寬度縮減故,中間寬處有鋪作4朵,兩側窄處鋪作3朵。三層附加裝飾重簷未分間,各面除四角外有斗栱8個。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由於是四角攢尖的緣故,故有12條戧脊,每條戧脊鴟吻均為龍首,均由“1仙人加5走獸構成”,屋脊線最外側挑出處為龍頭模樣,一、二層頂平剖圖為方形,因此造成四個轉折角呈現“龍首相對”的情形,這自是其獨特奇妙之處。傳統建築總能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特別無限的可能,或許正是由於在前朝四方臺基上的加建,才造成整體木作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面貌吧。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舊名舍利塔,隋文帝時期下詔於恆州龍藏寺安放釋迦摩尼佛舍利的地址就在這裡。後舍利塔坍塌,在基址上新建戒壇。戒壇內供奉著雙面銅佛一尊,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的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寓意受戒者可以同時得到東西兩方的認可,既能修成正果,又可救治眾生。這尊銅佛上的兩位教主背靠背而坐,從前或從後看,都不會發現這是一個兩面佛。除非瞭解這些並在周圍做半天比對,才會發現他並非一個。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內的雙面佛名列隆興寺九絕,此尊佛系明弘治六年鑄造,為當時真定縣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捐贈。銅佛下蓮座正中有其名諱“呂氏諱旺謹造”。阿彌陀佛雙手做禪定印,藥師佛左手做禪定印,右手做慈悲印。這種奇妙的鑄造風格在漢傳佛教中是極為罕見的。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

戒壇作為四角攢尖頂的傑出代表,在古建築叢林中獨樹一幟。壇的出現改變了中原地區寺院歇山屋頂或重簷或單簷的局面,豐富了壇廟寺觀建築屋簷的表達方式。與“孤例摩尼”一起協同造就“對稱方正、四進四出”的古建格局。壇作為隆興寺古建築叢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佔據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真定隆興“六最九絕”交匯於此,從隋唐至明清,各時期全方位涵蓋,在燕趙大地上佔下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建築史中留下最厚重的一筆。

攢尖層層簷,戒壇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