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在名著《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帶著悟空、八戒和沙僧三個徒兒,歷經一十四載,途經十個國家,克服九九八十一難,這才取到真經。

這十個國家分別是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和天竺國。在天竺國時,唐僧倒換通關文牒沒有蓋天竺國國印,而是蓋了鳳仙郡印、玉華州印和金平府印。

仔細看這些國家的國王,你會發現,這些國王多少都有些問題,甚至是昏庸之主。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比如車遲國國王,寵信妖道,逼死和尚;烏雞國國王,害死文殊菩薩變化的凡僧;比丘國國王,要用一千多個孩子的心做長生不老藥,實在太可怕了。

西梁女國,貪圖唐僧美貌;滅法國國王,更是過分,殺了近萬名和尚。祭賽國國王,文也不賢,武也不良,金光寺舍利被盜,他不明是非,拷打和尚;朱紫國國王,年幼喜歡打獵,傷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兒子雄孔雀。

寶象國國王,被黃袍怪所變的俊少年所騙,結果唐僧被變成老虎,黃袍怪更是在皇宮裡吃宮女。天竺國國王,不顧唐僧意願,強行要招唐僧為駙馬。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至於獅駝國,由於一城之人都被大鵬吃光,其主不知賢明還是昏庸。

但是,這些國王中,也有一個特別賢明的君主,即玉華王。

玉華王,就是天竺國玉華洲的王。嚴格來說,他只是一縣之主,當然,玉華洲雖然是縣的編制,但是縣主是皇家宗室,被封在玉華洲,已經有五代,算是藩王。

簡單來說,玉華洲類似中國西漢初期的封國制度,天子把一片土地賜給部下,這一片土地就是他的國,他在自己的國內就是一國之王,可以立太子,建軍隊等。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所以,玉華王也算是一國之王。

對於玉華王,作者借一個老者,給出了十分高的評價。

那老者聞言,口稱:“有道禪師,我這敝處,乃天竺國下郡,地名玉華縣。縣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為玉華王。此王甚賢,專敬僧道,重愛黎民。老禪師若去相見,必有重敬。”

甚賢,專敬僧道,重愛黎民,這些都說明玉華王為人不錯。後來唐僧見了玉華王,作者也說“那王子果然賢達”。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甚至,連玉華王的王子,作者也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們身為王子,卻不倨傲,反而是通情達理,禮賢下士,認悟空、八戒和沙和尚做師父。

他們的舉動,獲得了收效。因他們不但學了武藝,而且悟空吹了一口仙氣給他們,他們吸了仙氣之後,就能拿得起金箍棒等重兵器了。

為什麼吳承恩對玉華王的評價這麼好呢?又或者說,眾國王都普通甚至昏庸,為何吳承恩又寫了一個賢達的玉華王呢?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一方面,這可能和劇情的發展有關。

玉華洲是在天竺國,天竺國是唐僧取經的地方。既然已經到了天竺國,自然要出現聖明君主,否則取經之國還有昏主,那恐怕這個國家給讀者的印象,要大打折扣。

甚至,旁人也會懷疑這樣的國家,取來的經書,到底有沒有用。

所以,唐僧見到後來的天竺國國王,作者也沒說國王不好,只是說他帶著公主皇后玩賞時,被玉兔察覺。

玉華王作為天竺國國王的宗室,自然也要寫得賢明,這也側面反應出天竺不錯,取經正確。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另一方面,這可能和吳承恩經歷有關。

吳承恩早年多次科舉,但是都沒考中,四十歲那年,他補了一個歲貢生,勉強算有了功名。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去替補,做了蘇北長興縣的縣丞,縣丞連官都算不上,只是個八品小吏而已。

吳承恩其實看不上這麼小的官吏,但是他母親一直希望他兒子能做官,光宗耀祖。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吳承恩去上任了。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結果,不到半年,吳承恩被誣陷了,丟了官不說,還坐了牢。直到半年以後,他才被平反。出來以後回家嗎?那樣母親豈不是很傷心?幸虧此時湖北薊州荊王聘任吳承恩,讓吳承恩做了王府裡的紀善。

紀善也是從八品,這樣看的話,吳承恩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仔細對比就會發現,玉華王和荊王太像了。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第一代荊王是明仁宗之子,府邸本在建昌,後來遷到薊州,吳承恩所奉荊王,正好是改遷後的第五代荊王,而西遊裡的玉華王,也是第五代。

玉華王有三個兒子,荊王也有三個兒子;紀善是王子的老師,而西遊中悟空等人,也做了三位王子的老師。

另外,吳承恩最後下葬,都是以“荊府紀善”的名義下葬。於吳承恩而言,荊王對他真是很不錯很不錯了。

唐僧取經路過十個國家,為何只有玉華王是明君?

荊王府中,最重要的大殿,正好就是叫玉華殿。可能因此,所以吳承恩才在西遊中,寫了玉華王,並把他寫成唯一一位賢明的君王吧。

如此寫法,也算是吳承恩感激或者說報答荊王的恩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