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眼鏡"為題,看第一名如何作詩,又有怎樣的命運?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題曰“眼鏡”,押“他”字韻——這便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翰詹大考”的考題了。一眾考生,面面相覷。蓋因眼鏡是舶來之物,當時尚未普及,古籍中更沒有典故可引。

時有一人,作詩答曰:“引鏡能明眼,玻璃試拭磨。佳名傳靉靆,雅製出歐羅。窺戶穿雙月,臨池湛一波。連環圓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鑑呈豪穎,晶盤辨指螺。風中塵可障,花下霧非訛。眸瞭寧須此,重瞳不恃他。聖人原未御,目力壽徵多。”

略加註釋。靉靆,原指雲彩厚重,後來成了老花鏡的別名。南宋的趙希鵠《洞天清錄》有云:“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據學者分析“靉靆”之音,和阿拉伯語“眼鏡”的譯音“僾逮”很像,推測是古人張冠李戴,把我國舊有的“靉靆”套在“僾逮”之上,結果約定俗成,本來形容看不清的“靉靆”反倒變成使人重獲光明的“眼鏡”了。歐羅,歐洲(歐羅巴洲)之略稱。眸瞭,形容目力極佳。重瞳,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之意,戴眼鏡者俗稱四眼,重瞳者亦是四眼。壽徵,長壽的徵兆。

乾隆帝讀之大喜,尤稱讚“眸瞭寧須此,重瞳不恃他”一句。蓋因他那年八旬,但是保養很好,看東西不需要藉助外物。作詩者用“眸瞭”形容他目光如炬,洞悉一切,又說他“目力壽徵多”——眼睛會一直好使,他當然就特別高興。

作詩之人,名喚阮元。阮元就憑著這一首詩,被乾隆帝擢為本次考試的一等第一名,安排他到南書房去任職了,後來派去主持山東和浙江的學政,再升任浙江、江西、河南的巡撫,繼而升任漕運總督、兩湖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直至道光十五年回朝接管刑部、兵部事務,成為乾、嘉、道三朝寵遇的名臣。推本溯源,那一次“翰詹大考”正是他的試金石。

乾隆以"眼鏡"為題,看第一名如何作詩,又有怎樣的命運?

▍(清)王學浩繪阮元像

所謂“翰詹大考”是清朝獨有的考試製度,專門針對翰林院和詹事府。翰林院自唐朝以降,便是中央政府儲備人才的固定機構,其人才稱作翰林官。詹事府則原本用來培養太子,後變成翰林院人員的遷轉之所,所以其官員同樣稱作翰林官。到了明朝,由於國土面積較小、裁撤冗餘官職、人均壽命延長等各項因素,朝廷上僧多粥少,沒辦法給大家安排崗位,只好不斷提升就業的硬性指標,由此發展出“非翰林不進內閣”的情況,而且翰林官一律是進士出身。一個學子,先考秀才,再考舉人,再考進士。進士只有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直接可進翰林院,其他人要再經“朝考”成為庶吉士,然後深造三年,再參與一次考試,擇優者進到翰林院。縱然如此,仍是人滿為患。清朝的翰林官常常有一百餘人,盛時可達二百。年深日久,大家看不到晉升的希望,自然滋生怠惰,學業荒蕪。所以清廷決定施行定期考試,以保障人才的質量水平。翰林官若成績不佳,罰俸、降職尚可忍受,最要命的是丟人現眼,下不了臺。官場上甚至流傳有“翰林怕大考,秀才怕歲考”之說。

第一次“大考”是順治十年(1653年)之事。此後斷斷續續,沒有固定期限。康熙帝執政六十一年,僅僅舉行四次。雍正帝的十三年間則是一次沒有。直到乾隆帝重拾此事,每四年至六年一次,只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沒有舉行,因當時需要翰林官全身心編纂《四庫全書》之故。

乾隆帝舉行“大考”共九次,最顯著的特點是偏向於罰,而且力度很大。一般每次處罰三四十人,佔考生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最誇張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那次,一百人參加考試,居然懲罰了七十一人。更有甚者,考試成績本來是分作四等,第一等破格晉升,第二等有望晉升,第三等降職、罰俸,第四等可能革職;乾隆帝卻別出心裁,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始增設“不入等”——少則一人,多則四人,評上了直接革職,猶如當下盛行的末位淘汰。而且乾隆帝不光提升了懲罰力度,更提升了得分難度。有錯字者,固然要罰;格式錯了,同樣要罰;甚至字型不佳,都不免被罰。

如此高強度的檢驗之下,成績優異者自然值得皇帝的特別關注。比如乾嘉時期的“儒宗”錢大昕,就是從乾隆二十三年和乾隆二十八年的兩次大考中殺出重圍,考一次升遷一次。阮元那一次更加特殊,題目“眼鏡”是乾隆帝親自定的。

乾隆以"眼鏡"為題,看第一名如何作詩,又有怎樣的命運?

▍阮元行書七絕團扇面

要說乾隆帝用此題目,確有些“推陳出新”之意,就是要刁難那些只知讀死書,不知新事物的老頑固。所以他讀到阮元之詩,格外喜悅,覺得碰到了眼界開闊的良才。但是據《清稗類鈔》載,這件事可能是有“作弊”的:“(阮元)初入史館,適和坤掌院事,執弟子禮甚恭。和收之門下。未幾,大考翰詹,高宗以眼鏡命題。和知上高年不用鏡,先洩意於元,故元詩:四目何須此,重瞳不用他。”(這部《清稗類鈔》是野史的彙編。詩字不同,或屬民間傳聞求簡便所致。)據說有一年和珅慶生,派人動員翰林們來府上祝壽,結果大家紛紛躲避,只有阮元第一個登門致賀。後來,西洋人向皇帝進貢眼鏡,乾隆帝戴了,表示不過如此。阮元從和珅那裡掌握了乾隆帝的心理,所以其詩中的“寧須此”和“不恃他”兩句,才特別得到乾隆帝的青睞。(責編:沈灃)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