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一開始大家都爭著做糧長,因為做糧長有兩個最大的好處:

其一,可以中飽私囊。糧長需要負責糧稅的催徵、經收、解運。他需要下達命令給里長,里長再交代給甲長,甲長負責挨家挨戶徵糧。當徵糧結束,甲長要先彙報里長,里長再彙報糧長。也就是說,糧長要負責最後的清點工作,然後押送到指定地點,這才算完成任務。

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其二,享有政治特權。《明實錄》裡有明確記載,當糧長犯錯的時候,可以罪減一等,甚至是可以花錢免刑。對於糧長這個“肥差”來說,花錢免刑無疑是輕而易舉的事。

除此之外,糧長每年要進京朝拜皇帝,同時也順便考察他的功績。普通百姓能夠見到皇帝,那是無上光榮,分分鐘成為“全村的驕傲”。不僅如此,如果皇帝對他的業績感到滿意,還會有諸多賞賜,甚至是直接封官。

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一、貧富差異巨大

朱元璋登基後創立了明朝的“宗室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宗室成員越來越多,就形成“天下養朱”的現象。朱元璋把最好的都留給了子孫後代,這就導致明朝中後期,天下的地基本都被宗室給佔了。而且宗室享有特權,可以減免賦稅,甚至不必納稅,所以富的人越來越富,窮的人越來越窮。

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二、特權逐漸縮小

之前糧長享有特權,他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去中飽私囊,但後來朝廷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就分化了糧長的特權。明朝將糧長分為催辦糧長、兌收糧長、長運糧長几種,每一種還有數人擔任,讓他們互相幫助,也互相監督。如此一來,就沒人可以一手遮天了。

明朝“糧長”既有政治特權,又能中飽私囊,為何大家卻都不願當

糧長由一個“肥差”,逐漸變成既要倒貼,又沒多少特權的賠本買賣,於是自然就沒人願意當了。沒有人願意當,朝廷便規定大家輪流擔任,想想都知道結果,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因此許多“糧長”都紛紛跑路。

明朝後期的時候,也為了糧長制改革過,可惜沒什麼效果。久而久之,這種糧長制就消失在歷史了。

(參考文獻《明史講義》《明代糧長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