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嚴格來說,怯薛軍並不是單純的‘’只‘’聽命於成吉思汗。在怯薛軍之上,設有一名最高軍事長官。在成吉思汗時代,一直由其麾下名將蔑兒吉角·納牙阿擔任。無論是什麼人,即便是成吉思汗的兄弟或子嗣,也無權調動納牙阿及其帳下的怯薛軍。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怯薛軍統領蔑兒吉角·納牙阿

那麼這支得到成吉思汗萬分重視的怯薛軍,曾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和演變呢?

一、怯薛軍源自於蒙古大汗的貼身侍衛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之前,蒙古部落的首領就擁有一支小規模的貼身侍衛隊。這些侍衛的基本職能就是保護首領的安全,同時還要侍奉首領。

成吉思汗及其部落崛起之後,便擴大了侍衛隊的規模。這些侍衛白天形影不離的跟隨成吉思汗,晚上則守衛在大汗所留宿的帳篷外。但這仍然不能滿足其需求,因此在不久之後侍衛隊的規模便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人員篩選也變得更加嚴格,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怯薛軍。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蒙古軍隊的主要兵種蒙古騎兵

怯薛軍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君主所建立的御林軍,其實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

皇帝身為一國之主,絕不可輕易奔赴前線。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軍事角度考慮,皇帝親征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一旦皇帝遇難,整個國家都將動盪,況且大多數皇帝都並不善於軍事。所以衛戍皇帝的御林軍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多少作戰任務,只需要維持皇宮秩序或嚴防刺客滲透即可。

但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古大汗不同,這些大汗從馬背上出生,從小就與彎刀弓馬為伴。在戰爭爆發之時,大汗仍要在前線督戰。一旦戰事不利自身,大汗的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衛戍大汗的貼身部隊必須要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和較大的規模。這便為後來成吉思汗擴大怯薛軍規模,並提高怯薛軍的選拔標準,從而使其成為一支精銳之師埋下了伏筆。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建立大蒙古國的成吉思汗

二、怯薛軍有著嚴格的選拔標準

身為成吉思汗的貼身侍衛,身體素質和軍事素養就必須要遠遠優於其他普通士兵。而軍事素養並非僅僅只能夠從普通軍事訓練中得到的,而是要在戰場上經過多次洗禮才可以培養而成。為此,成吉思汗將怯薛軍的最低標準制定在了軍官層面上。

當軍官被選拔為怯薛軍之後,自然就要離開原來的‘’崗位‘’。如此便限制了怯薛軍的規模,畢竟軍隊仍然需要具有相當軍事素養的軍官來進行指揮。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成吉思汗也准許滿足選拔標準的軍官的親信或家屬進入怯薛軍,從而避免了軍官不足現象的出現。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蒙古重騎兵

從軍官中選拔怯薛軍,這其實是非常合理且合乎實際的選擇。當時的蒙古雖然已經被成吉思汗所統一,但反對勢力依舊存在。如果僅從普通士兵中篩選,首先怯薛軍的身體素質和軍事素養無法得到絕對的保障。

其次一旦有想要謀害蒙古大汗的刺客混入怯薛軍中,這支原本用來保衛其人身安全的最後保障反而會反過來危及大汗的生命。與普通士兵相比,經歷了許多戰爭且依舊忠心的軍官顯然更加可靠一些。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全副武裝的蒙古步兵

三、元朝建立後軍事職能逐漸被削弱

元朝建立後,怯薛軍的職能就發生了明確的變化。其中比較突出的部分,就是軍事職能開始下降。曾經為蒙古大汗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精銳之師,頓時失去了衛戍君主的基本職能,反而成為了蒙古貴族晉升官位的重要渠道。對此,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的侯子罡碩士在《元代怯薛入仕官員遷轉初探》一文中曾經提到:

在元代,怯薛入仕是主要的入仕途徑之一···這種由皇帝直接任命和選拔官吏的辦法在元代稱之為‘’別裡哥選‘’。由於怯薛出職容易得到好官,當時不少人想方設法加入怯薛···

同時,和平時期的怯薛軍還擁有了‘’外交職能‘’。在一些特殊場合裡,元帝偶爾會派遣怯薛軍成員擔任元帝國使節的身份出國交流。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元朝行政職能十分模糊,各行政機構之間的職能界限也並不明確。

怯薛軍的職能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之大的變化,其主要原因在於封建統治者的需求發生了改變。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所需要的是一支能夠保衛其自身安全、並且在關鍵時刻能夠投入戰場扭轉戰局的精銳中的精銳。所以這一時期的怯薛軍的軍事職能,只會越來越重。

何為怯薛軍:是蒙古帝國的精銳主力,還是蒙古大汗的私人衛隊?

上圖——進入十九世紀之後的蒙古騎兵

但是在元帝國形成之後,全國已經基本進入和平狀態,皇帝的人身安全也不再像過去那般時刻都有可能受到較大的威脅。這些出身于軍官、且身上擁有諸多戰功的怯薛軍就成為了元帝的累贅,成為了元帝需要提防的物件。削弱其軍事職能,成為了元帝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不難發現,怯薛軍是蒙古從一個個分散的小部落走向統一,進而形成龐大的蒙古帝國這一過程中適應統治者需求而出現的產物。由於其職能的特殊性,所以單純的將怯薛軍與御林軍劃上對等號其實也算不上是十分嚴謹。但是也正是因為統治者的需求和高標準,才使得這支部隊的名號得以廣泛流傳。

在元帝國形成之後,怯薛軍的價值便大幅度降低了。此時,皇帝只需要御林軍而不再需要怯薛軍。元帝以樞密院控制的五衛親軍來取代原本負責衛戍君主的怯薛軍,就足以證明元帝從未將二者視作同一物。

但是由於怯薛軍的成員構成較為特殊,元帝無法將其徹底裁汰,因此只好將其保留。為了避免因安置不當從而導致怯薛軍成為影響皇權統治的一大威脅,元帝只好將怯薛軍改造成為一個軍事貴族進入元代政治核心的晉升通道。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做法反而起到了破壞了元代的政治平衡的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