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任用毛玠和崔琰,明明用對了人,為什麼最終卻逼死二人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漢末三國的人物中,真正做到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用人的,我認為除了曹操之外,更無他人。曹操的人才來源最廣,數量最大。也正是因為曹操在用人的廣度和深度,使得曹操成為家業最大的一方。曹操帳下幾乎有來自各個勢力的人才,比如荀彧、郭嘉來自袁紹,徐庶來自劉備,華歆、王朗來自孫權,文聘來自劉表。曹操五大謀士中,三個來自別的陣營,五子良將中,同樣有三個來自別的陣營。

曹操任用毛玠和崔琰,明明用對了人,為什麼最終卻逼死二人

崔琰公開議儲,讓曹操恨上了

當然曹操會用人的同時,也在不斷摧毀人才。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前面提到了孔融直接死在曹操手裡,禰衡間接死在曹操手裡。當然孔融和禰衡的死,主要原因出在他們自己身上,如果不是曹操,換作別的人,他們早被殺了。

引人注目的是毛玠和崔琰的死,從用人的角度看,曹操用對了人,但為什麼曹操卻把二人逼死了?

崔琰的死前面多次提到,他的死因是公開議儲,觸犯了曹操的大忌,不再贅述。

曹操任用毛玠和崔琰,明明用對了人,為什麼最終卻逼死二人

毛玠和崔琰要好,同情他

毛玠,字孝先,文官以清正廉潔著稱。他和崔琰為曹操主持選用人才,選用的都是正直廉潔的人,使得清廉蔚然成風,曹操大為讚賞,曹丕甚至低下身段拜訪他。值得注意的是毛玠是曹操陣營率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當然他的說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這一年是公元192年,董卓就是這年倒臺的。從曹操任用法家治國以及其個人心性看,毛玠其實和曹操存在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想改變社會的風氣,迴歸到風清氣正,他們堅持原則、規則,把緊了吏治這根弦。

曹操任用毛玠和崔琰,明明用對了人,為什麼最終卻逼死二人

曹操陣營最早提出迎接漢獻帝的人是毛玠

可以這麼說曹操對崔琰和毛玠的欣賞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有共同語言的那種狀態。但結果卻是曹操把這兩個人給逼死了。

崔琰公開議儲被殺,毛玠則是同情崔琰,表現出憤憤不平,結果被人誣陷。曹操大怒,把毛玠下獄,在古代士大夫下獄往往意味著死亡。但很多人救毛玠,其中就有後來進入了曹操廟庭的桓階。曹操怒氣有所減緩,只是免了毛玠的官職,並沒有處死他。但毛玠悲憤交加,不久去世。很可能曹操想起他的功績,覺得有點後悔,賜他下葬的棺槨和財物,並賜他的兒子郎中官職。

曹操任用毛玠和崔琰,明明用對了人,為什麼最終卻逼死二人

曹丕尊重崔琰和毛玠

毛玠和崔琰,兩個人性情相近,職責相連,他們之所以不為曹操所容,我認為有其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古人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毛玠和崔琰,清正廉潔到眼裡揉不得沙子,遵規守紀到忘我。曹操如果不是統治者,只是一個官員,那麼肯定和這兩個人心神嚮往,但問題是曹操是統治者,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絕不能是一個普通官員的角度和立場。曹操要包羅永珍,海納百川,倒逼他必須不搞純粹的政治,不搞道德綁架,同時也不能完全被制度的條條框框所約束。

而毛玠和崔琰恰恰成了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奉守自己的一切,連曹操都不願意做妥協,這樣的人,在曹操眼裡,作用必然會越來越負面,一旦到了臨界點,曹操就動殺心了。

插圖來自網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