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畫師的敘事詩——山河破碎,遁逸俗世

北宋建立後,對外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茶葉及瓷器的出口換取了大量的財富,用以維繫著一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隊,然而北宋卻在戰場上耗時過久而不勝,把朝廷和民眾逐漸消耗殆盡。

無奈之下北宋開始用“歲幣”換和平,把大部分的稅收都供給了周邊的西夏和遼國,漸漸國力不支。大批的百姓開始逃亡,或落草為寇到水泊,或飢寒交迫至深山,而畫師只能用畫筆表現對時局和平的嚮往,對寧靜山水的追求。自秦漢時起,就有傳說人死後靈魂會迴歸自然,到達一個景色優美的世外秘境,這個地方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常人無法到達,只有死後化為神仙才能窺得真貌。秦始皇就曾經派出隊伍尋找這個地方,甚至煉製丹藥,製作“博山爐”來寄託情懷。宮廷畫師們,也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用畫筆描繪出這一方天地,僅僅是一種意境,沒有龐大的故事敘述和人物脈絡,山水成為了繪畫的主題詞。中國的山水畫最早出現在早期的墓葬或者佛教壁畫中,作為墓主人和佛學人物的背景,用於襯托故事情節和生平事蹟,比較有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唐卡,其中就描畫了極樂世界的美好。隋朝畫師展子虔被譽為“唐畫之祖”,他的作品多見於洛陽長安等地的寺院壁畫上,與博山爐呈現出的“仙境”中的瑰麗景緻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宋代,山水畫才成為獨立的一個流派,並且專門成立了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在這其中又以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院最為出名。宋徽宗還主持編纂了一部名為《宣和畫譜》的歷代名作著錄集,書中將古今圖畫分為十個類別: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山水畫排名第六。宣和畫院是北宋繪畫的巔峰時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著名作品均出於此,可謂是百家爭鳴。然而在藝術上大放異彩的宋代,卻無法抵禦北方的來犯。1126年,金國大軍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已經退位的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被金軍俘虜,押送到了北方,汴京被金軍攻破,大量居民向外逃亡,有一位年過六旬的畫家,也隨人流逃出了京城,這名畫家叫李唐,是宋徽宗宣和畫院裡的畫師。一個老人,在水路的盡頭,棄舟登岸,走過幾座木橋、幾座茅舍,在太行山上的小徑上,周圍有泉水和茂密的樹林,不時還有飛鳥從林中飛起。這幅畫面,竟與他畫中的山水有幾分相似,草舍茅簷,疏籬籬落。李唐在孤寂中踽踽前行,然而他並沒有進入想象中的山水秘境,卻被當地的盜賊抓住了。說是盜賊,其實不過是一群在戰亂中聚眾自保的當地人,大約和梁山好漢一樣,並非樂意落草為寇,而是有著不知向何處去的迷茫。這夥盜賊打開了李唐的行李,沒有發現值錢的財物,卻發現了顏料和紙筆。這個盜賊,沒有奪走老畫家所剩無幾的行李,放走了李唐,而且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和李唐一路結伴同行,渡過戰火紛飛的長江,來到了杭州。一個滿懷山水理想的宮廷畫家,一個隱藏在山水之中的盜賊,讓他們兩個相遇,大概是上天對這個時代開得最驚豔的玩笑。這個盜賊叫蕭照,他拜李唐為師,後來成為了一位知名畫家,進入了宋高宗時的宮廷畫院,還成為畫院的負責人。南渡後的李唐,二十年後成為南宋畫界的開山之人,和劉松年、馬遠、夏圭一道合稱“南宋四大家”,李唐留下不少以牛為主題,寓意漁耕隱逸的作品。他在畫院中繪製的《萬壑松風圖》,是今天傳世的少數宋代繪畫作品之一,儲存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和郭熙的《早春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並稱為“宋畫三大精品”,李唐的這幅作品,是北宋最後一幅有明確紀年的繪畫。而在山中奇遇中收下的那位弟子蕭照,不僅畫了很多山水畫,還畫了很多和抗金主題有關的作品,比如《光武渡河圖》、《中興瑞應圖》等,他擅長異松怪石、蒼浪古野,“望之有波濤洶湧,雲屯風捲之勢”,頗有太行山神韻。然而宋代畫師對於玄妙奇境的美好幻想,終究無法抵擋北方的錚錚鐵騎,也無法讓宋人重整山河,宋代只能在半壁江山裡艱難維繫。如此美好的山水暢想,成為宋代畫師們永遠無法到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