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的三大基石,矛盾、分裂與重組

同盟會,即中國同盟會、中國革命同盟會,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

同盟會是由孫中山倡導成立的,主要有三大基石。

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興中會:

由孫中山於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建立。

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

宗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主要人物:孫中山、陸浩東、胡漢民、汪精衛等。

華興會:

由黃興於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建立。

宗旨:驅除韃虜,復興中華。

主要人物: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

光復會:

由蔡元培、陶成章等人於1904年11月在上海創辦。

宗旨:“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主要人物: 陶成章、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等。

同盟會的分裂:

辛亥革命爆發後,同盟會的總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遷到南京。

中國同盟會在武昌起義之後開始出現分裂。為什麼呢?

同盟會成立時,有個一致的目標:推翻滿清政府。真正的革命爆發後,用何種方式方法進行革命,出現了三種聲音:

一種是主張到北京發動“中央革命”。

一種是主張在沿海和邊疆地區發動 “邊地革命”。

一種是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中部革命”。

其中的“邊地革命”是孫中山堅持的,但實際效果不好。

有人認為孫中山有地區歧視的嫌疑:只重視華南一隅,而不重視長江、黃河流域。

而且,同盟會中的很多人並不支援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比如平均地權。

1907年,清朝不滿日本容忍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動,要求日本驅逐孫中山。

時任日本首相西園寺,不願得罪孫中山和中國革命黨人,於是改為贈款勸離。

孫中山攜款離開了日本,畢竟革命是要花錢的。

但同盟會的張繼、章太炎、劉師培等人都認為孫中山受賄,於是在東京遊行、抗議,激烈反對,主張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

雖然本次的“倒孫風波”很快就平息了。但暴露了同盟會內部,從一開始即缺乏核心意識。誰都不服誰,完全是一盤散沙。這種狀態,在和北洋軍閥的鬥爭中,是必然要失敗的。

1912年時,同盟會已形同虛設,南京臨時政府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同盟會的成員。

同盟會的改組:

孫中山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為:二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同盟會一盤散沙,無法下團結一致。最終讓袁世凱個擊破,短短几個月便失敗了。

1913年,孫中山終於下定決心,改組同盟會為“中華革命黨”。

核心內容就一個:絕對服從孫中山這位領袖的領導。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同盟會的三大基石,矛盾、分裂與重組

同盟會的三大基石,矛盾、分裂與重組

同盟會的三大基石,矛盾、分裂與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