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大家好,我們的邦德侃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話題聚焦:商朝滅亡是因為紂王殘暴嗎?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后妃帶兵上戰場,甲骨文刻在人頭上:文獻與考古背後真實的商朝

策劃:鄧玲玲

指令碼:胡難

編繪:朱彥

合作聯絡:2685618506@qq。com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戰國中期的某一天,齊宣王向孟子詢問武王伐紂的歷史,孟子回答道:像商紂那樣破壞仁義的人,應該稱之為獨夫,所以武王伐紂不是臣子弒君,而是誅殺獨夫。

孟子私下裡又說過,他並不相信《尚書·武成》篇中關於牧野之戰“血流漂杵”的記述。他認為,仁人無敵於天下,仁德之君討伐昏暴之君,戰況不至於那麼慘烈,不應該流那麼多血。孟子的言下之意,商朝覆滅的主要原因在於紂王的殘暴不仁。

可是,流傳至今的《尚書·武成》,是東晉人偽造的,並不是孟子所見到的篇章。所以我們無法透過史料判斷,牧野之戰是否真的血流漂杵。不過學者們認為,《尚書·牧誓》真實可靠的成分比較多,是今人瞭解那場戰爭最原始可信的材料。

《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對伐商大軍發表的動員講話。按照戰爭動員講話的一般套路,應該大肆宣揚敵人的罪惡,以證明戰爭的正當性、必要性。那麼《牧誓》中,周武王列舉了商紂王哪些罪行呢?主要有三條:聽信婦人之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而任命逃犯做官。

然而,當我們結合殷墟出土文獻,再對照商周兩族的文化差異,就不難看出,以上三條並不能作為伐商的正當理由。

首先是聽信婦人之言。周武王為了加深聽眾的印象,甚至還用了母雞打鳴的比喻。可是,商朝婦女的地位本來就很高,武丁讓婦好指揮作戰、主持祭祀,商朝卻並沒有因此而衰敗。而周族是宗法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紂王聽信婦人之言,在周族人看來是非常離經叛道的。

其次是不認真祭祀。商朝人原本很迷信鬼神,可能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但是從紂王的曾祖父武乙開始,商朝開始呈現出政教分離的趨勢。《史記》中記載,武乙製作了一個象徵天神的人偶,並跟它賭博,如果“勝天半子”,就對人偶加以侮辱;又用皮囊盛血,懸在高處用箭射破,稱之為“射天”。這些瘋狂之舉,可能是王權想要擺脫神權的某種變革嘗試。從甲骨文和殷墟祭祀坑的年代來看,武乙之後,用活人祭祀的規模明顯比以前更小了,甚至要小於西周早期,這也許就是周武王認為紂王不認真祭祀的真正原因。

再次是不重用親戚,選拔身份低賤逃犯為卿大夫。然而,任用地位低賤的人做官,並非紂王的獨創,商朝初年的權臣伊尹是烹飪食物的奴隸出身,武丁時期的賢相傅說,原先是從事築城苦役的罪犯。當時奴隸逃亡很常見,其他部族的奴隸、罪犯逃到商朝,獲得了自由,其中一些賢能者也能被選拔為官員。所以,商朝選官並不是只看重社會地位,王族親戚的特權也十分有限。

而宗法秩序森嚴的周朝則截然不同,與周天子血緣越親近的人,地位越高貴;與周天子血緣越疏遠,等級就越低賤,而且卿大夫的職位是可以世襲的。所以在周族人看來,不重用王族親戚為官,是很嚴重的罪過。

另外,如果把《尚書》中所有提到的紂王罪狀綜合來看,他最大的問題莫過於酗酒。可是酗酒也並非紂王一人的過錯,而是當時的風氣。商朝青銅器中的尊、壺、罍、彝、卣、爵、觚、觥、盉、觶、角、斝……等等,都是用來盛酒、喝酒的器皿。所以周公姬旦作《酒誥》,要用死刑來限制人們飲酒,因為飲酒已經是普遍性、深入骨髓的癖好。

或許是後人讀到這些罪狀,覺得不過癮,似乎覺得武王伐紂的理由不那麼充分,既然周武王是仁君的楷模,商紂王也必須樹立成暴君的典型,於是紂王的形象被後人越描越黑,久而久之就成了《封神演義》中大眾所熟知的那個壞得直淌水的大反派。

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他發現史書上紂王的所有罪狀,有70多項是周朝以後逐漸新增的,其中戰國時期增加了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一些劇情也越寫越誇張,比如漢朝人說鹿臺高一千尺,晉朝人便加到一千丈。想象一下,紂王為了聚斂財寶、酗酒宣淫,竟然還要爬到一座幾千米高的臺子上去,顯然不合情理。顧頡剛還認為,比干很可能不是被紂王剖心而死的,而是去調停商周戰爭,調停失敗後,雙方開戰,比干死在了亂軍之中。

既然不是帝辛的罪惡導致了商朝的滅亡,那麼商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是軍事方面的原因。商朝對東夷的戰爭,消耗了國力,還導致商朝都城兵力空虛,被周族趁虛而入。《史記》記載,牧野之戰兩年前,周武王有過一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周軍到達河洛地區後,其他部族不期而至者,有八百多個,但是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班師西去。因為商朝的武力依舊強大,如果與商朝常備軍硬碰硬,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後來商朝之所以傾巢遠征東夷,而沒有對周族加以提防,是因為文王姬昌之前的示弱策略,成功騙取了帝辛的信任。

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商朝自祖甲之後,昏君輩出,統治集團日益腐化,造成社會矛盾激化,奴隸、平民怠工、逃亡以及武裝暴動不斷髮生,統治危機直到帝辛繼位後也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就直接導致了牧野之戰的倒戈。另外,帝辛大規模起用地位低賤的人做官,造成了統治集團的分裂。雖然帝辛之前的先王也起用地位很低的人,但可能做得沒有帝辛這麼過分,把王族親貴完全晾在一邊。統治集團成員的出逃,一方面削弱了商朝的實力,另一方面可能為敵國帶去了商朝內部最核心的機密,所以周武王才能準確把握伐商時機。

所以,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非帝辛個人的失德,而在於商朝末期的幾位君主在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失策。周族伐商的原因並非帝辛殘暴不仁,亟需解民倒懸,而是為了替先王復仇,順便奪取盟主寶座。

另外,氣候變化也可能是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商朝是中國歷史上氣候最溫暖的時期,中原地區熱量充足,雨水豐沛,植被茂盛常綠,一年四季動植物資源都十分豐富。因此商朝人雖然主要靠種植業獲得食物,但只要春天播下種子,就不用太擔心收穫,況且狩獵、採集也能餬口。

正因為商朝人民用不著花費大量時間和力氣去耕種,所以女性在體力上的劣勢不是很明顯,社會地位與男性相比並不懸殊;所以商朝能經常發動對外戰爭,不必顧及耽誤農耕;商朝人可以在青銅器、玉器工藝上精益求精,不必憂慮餓肚子;可以陶醉在酒香中,不必擔心釀酒浪費糧食。

而黃土高原上的周族人,生存環境要惡劣得多。所以周族以農耕為立國之本,正如《豳風·七月》中描述的那樣,人們要一年到頭忙於稼穡,才能吃飽飯。可是隨著氣候逐漸變冷,狩獵、採集和原始種植業收成越來越少,周族人精耕細作的生存方式就體現出了優勢。而在農事上不甚用心的商朝人,經濟狀況大不如前,統治者卻繼續窮兵黷武,必然會導致國勢衰弱。所以周族克商,也存在著某種必然性。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孫淼《夏商史稿》,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顧頡剛《古史辨》,陳年福《殷商甲骨文摹釋全編》,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張豈之《中國歷史·先秦卷》。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