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歷史上“荊軻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秦始皇一生有很多次被刺殺的行為,然而荊軻刺秦卻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司馬遷更是在《史記》中,大篇幅的報道,記載的也是非常詳細。

然而對於荊軻刺秦的行為,人們對他的看法各不相同,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種陶淵明認為的“狹義英雄”,第二種司馬光認為的“愚蠢”行為,還有第三種,現代人認為的“僱傭軍”行為,孰是孰非,今天為大家剖析。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第一種陶淵明認為的“狹義行為”

我國的古人寫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來讚揚荊軻,他們認為荊軻是“俠義英雄”、“千古義士”,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田園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在《詠荊軻》中,寫了非常有名的兩句“其人雖已沒,千古有餘情”。意思是這個人雖然死了千年,但是他的那種俠肝義膽的精神,仍然在今天流傳。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居田園的隱士,一般不問人世間的事情,他所處的封建社會,也有人贊同荊軻的做法,但是迫於封建統治下的壓力,沒有人敢站出來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陶淵明看不慣世間的所謂的道理,說出了人們敢說的話。當然這個評價,只存在於道德層面。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站在陶淵明對立面的就是司馬光的評價,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七》寫到:“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皆不可謂之義。又曰:“荊軻,君子盜諸!”善哉!”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司馬光認為:“荊軻被太子丹豢養,去刺殺秦王,不顧家族被滅族的危險,太愚蠢了。”在司馬光的眼裡,荊軻只不過報答太子丹的豢養的私情。司馬光用了“豢養”這個詞,基本上把荊軻當成了畜生。

司馬光緊接著評價這個事,還引用了揚雄在《法言》講得,要離的死好比蜘蛛、蝥蟲一類的死。聶政的死好比壯士,然而荊軻的死屬於刺客一類的死,不能算作“義”。緊接著把荊軻,按照君子的道德觀念來看,就好比盜賊一般。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當時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主要是為了給皇帝看的,他之所以貶低荊軻,認為荊軻的行為不能算作“義”,其實都是衝著王安石去的。司馬光評論荊軻,其實主要達到他的政治目的。我們讀《資治通鑑》的時候,要考慮到作者的創作背景。

第三種現在人認為荊軻刺秦的行為,屬於“僱傭兵”

為什麼荊軻是僱傭兵呢?荊軻是太子丹的門客,他忘了荊軻很長時間,又尊奉荊軻為上卿,《史記》中記載:“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荊軻吃太子丹的,喝人家太子丹。最後沒有辦法還人家太子丹了,只好拿命還。所以荊軻是個僱傭軍,他是受僱於太子丹的刺客。現在的很多人,對荊軻是這一類的看法。

歷史上就一個荊軻,為何看法都不一樣呢?這主要的原因就是,發表看法的人,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待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陶淵明是站在燕國的角度,來看待荊軻。而司馬光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荊軻,所以兩個人的看法才會截然相反。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為何陶淵明和司馬光的看法截然相

現在人看待荊軻,大多站在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其實我們看問題,要有大英雄觀,荊軻刺秦是為了燕國的利益,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為了全國的老百姓。雖然都是英雄,還是秦始皇的“英雄”大一點,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