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春秋時期的秦國,自從把都城遷徙到關中以後

發展比較順利

尤其是在秦穆公時代,致力於經營西部

“開地千里,益國十二”

國勢強盛一時,能夠與老牌大諸侯國——晉

相抗衡了,因此秦穆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秦穆公劇照

進入戰國時期後,秦國卻逐漸衰弱下來

主要是國內的政局不穩定,內亂頻發

在與周圍列國的軍事鬥爭也是敗多勝少

秦國真正強大起來對山東六國構成巨大威脅

還是在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以後

尤其是賈宜在《過秦論》說道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因此人們在瞭解歷史時

關注點常常放在重用商鞅、大刀闊斧變革的

秦孝公時期以後

而忽視了為秦孝公的變革奠定基礎的秦獻公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秦孝公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閱讀這段歷史時

曾經給大臣們說道

“西漢賈宜寫道,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

其實秦獻公的功勞也很大……”

今天小編就試圖和大家一起聊聊

秦獻公嬴師隰在秦國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有不妥之處,望方家指教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秦獻公劇照

即位時國內外背景

秦獻公名師隰,又名連

秦靈公之太子,秦孝公之父

秦靈公逝世後,太子嬴師隰只有五歲

靈公的叔父嬴倬子倚仗手裡兵權

藉口國君嫡子年幼,奪位自己當了國君

太子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去了

嬴倬子就是秦簡公

他當了十五年的國君就死去了

簡公的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史稱秦惠公

秦惠公做了十三年的國君,又死了

秦惠公的兒子繼位,就是秦出子

出子即位第二年,左庶長菌改發動宮廷政變

將出子和太后沉到渭水淹死了

迎接被放逐的嬴師隰回國做了國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嬴師隰這時已經三十五歲了

此時距以三家分晉為標誌的戰國已經90多年

國內外的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齊、楚、燕、韓、趙、魏等國

新興地主階級已經開始抬頭

他們的社會制度也已經發生了變化

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

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

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

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的轉型

隸農貴族經濟向自由農地主經濟的轉型

聯邦制政體向中央統治政體的轉型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各諸侯國為了鞏固國家地位,開疆闊土

列強頻繁地發動戰爭

吞併弱小的國家和族邦

楚國滅了蔡、營

齊國蠶食魯、衛兩國

魏國進攻秦,控制了河西之地

趙國滅了中山國,勢力到達黃河以南

韓國伐宋,俘虜了宋國的國君

後來又滅了鄭國

國內政治混亂的秦國則是南面受制於蜀

東邊被魏國打的節節敗退

丟掉了繁龐、臨晉、元裡等地

最後河西之地歸了魏國

秦國的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就連以前附屬秦國的西部戎邦也敢伐秦了

秦獻公即位之初的秦國國勢較弱

被其它六國甩在了身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此時秦國國內又是什麼景象呢

秦國在政治上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

主要根源就是輔助國君的大臣權勢特別的重

尤其是在君主交接時

他們的政治能量表現的特別突出

從前文秦獻公的經歷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再看當時秦國的經濟

我們知道,在商鞅變法以前

秦國一直實行的是井田制

這一經濟制度已經實行了數百年

自春秋中期以後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人民的鬥爭性變強

井田制呈現出衰落的態勢

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其他諸侯國也早已進行了摸索性的變革

而秦國卻一直沒有變化

秦獻公就是在這種複雜而又殘酷的

環境裡繼位的

面對著秦國政治、經濟、軍事都頹勢的形勢

歷經30年磨練的秦獻公是否具有

領導秦國走出低谷的膽略和能力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治國有為

1、遷都櫟陽

秦獻公嬴師隰在邊陲遊牧的粗獷生活中

磨鍊出他堅韌的意志和深沉的性格

並且結交了秦軍中許多將領

為了改變秦國的貧弱國勢

即位第三年便將國都東遷到櫟陽

引起舉國震驚

秦獻公透過此舉

一則能夠擺脫被動局面

削弱世族上層的實力

二則是透過遷都凝聚國人士氣

他在祭奠宗廟時慷慨立誓

“東遷櫟陽

就是要奪回秦國在數十年中失去的河西之地

將魏國趕回黃河東岸,趕出函谷關”

秦獻公的復仇壯志使秦國軍民大為振作

國人同仇敵愾衷心擁戴他

那些世族上層權貴也只能悻悻沉默

沒有任何理由反對這種順應民心的復仇壯舉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2、止從死

《史記?秦本紀》記載

“獻公元年,止從死”

也就是廢除了從死這一野蠻、落後的殉葬制度

馬非百先生曾經評價秦獻公說道

“……秦獻公在人類史上之貢獻,

固不在林肯解放黑奴之下矣。”

也許秦獻公的“止從死”和林肯的

解放黑奴性質不一樣

但他的這一措施確實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

所謂“止從死”

就是取消了殉葬制度

秦獻公的這一措施重振了公室威望

也爭取了民心

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3、戶籍相伍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

這是一項把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軍賦制度

緊密結合起來的措施

五家為“伍”,十家為“什”

方便國家收賦、徵兵、安排徭役

也是秦國社會制度大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秦獻公為了適應土地私有化的社會形勢

施行統一的戶籍制度

加強了國家的管理和對士族階層的控制

也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4、初行為市

秦獻公勵精圖治

社會變得穩定,經濟得以發展

商品交換也活躍起來

秦獻公重新規劃設定了交易時間、原則、稅率

初行為市則規範了經濟市場

從而促進了秦國經濟健康發展

府庫得以充盈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5、石門大捷

秦獻公宵衣旰食勵精圖治

親自率領秦國軍隊和魏國展開了長期惡戰

二十年中打了大大小小三十多仗

經過前兩次的失敗後

慢慢的扭轉了戰爭局勢

先後取得了三次大的勝利

最大的一次勝利是黃河西岸的石門之戰

一戰就斬首魏軍六萬人

將魏國人趕出了函谷關外

收復了秦國東部門戶

如果不是趙國出兵增援魏軍

秦孝公完全有可能一舉收復河西全部土地

石門大捷後,天子周顯王還派遣特使慶賀

被史學家視為“秦始復強”的標誌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6、設立縣制

雖然秦朝從秦穆公時期

就在邊境設立了兩個縣

主要目的是為了安定後方,全力西進

使三十多個戎狄部落國臣服於秦國旗下

使這兩個地區成為秦國真正的領土

但主要功能還是為了對邊遠地區的管理

秦獻公時期

為了這塊後方根基不再被繼續肢解

便將這塊遼闊的地區劃做了兩個郡

隴西郡和北地郡

專設官府,常駐軍旅

取代了原先依靠部族頭領治理的傳統方略

他還增設了縣蒲、藍田、善明三個縣

後來還把國都櫟陽設了縣

此時的縣性質已經發生變化

已經演變成常規的行政區的編制

後來的商鞅更徹底

在全國設立了41個縣

強化了中央集權

秦獻公增設縣制

也充分佐證了秦國國力增強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唐太宗其實還少了一世

歷史地位

秦獻公執掌國家以後

他興利除弊,進行改革

帶領秦國走出了國弱政亂的局面

軍事上也逐漸恢復了強勢

為秦孝公時代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秦獻公是秦國曆史上有膽識、有魄力

敢於開創新局面的一代國君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評價道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

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

司馬遷把秦獻公看作是秦國由弱轉強的轉折點

充分說明了古人對獻公的歷史地位評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