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唐朝戰爭頻繁,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像李靖、薛仁貴、郭子儀、李光弼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不太為人熟知的大唐名將,他就是文武兼備,被史書稱為“儒將之雄”的裴行儉。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裴行儉小時候就進入了大唐最好的學府弘文館學習。弘文館既是國家藏書之所,也是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學生都是皇族貴戚及高階京官子弟,跟隨老師學習經史書法。貞觀年間,歐陽詢、虞世南、房玄齡、杜如晦等擔任過弘文館學士。

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以致裴行儉“

絕事篤學,累年不舉

”。房玄齡對他的行為感到奇怪,問明原因後,感嘆說:“

驥子志氣凌雲,當一日千里。

後來裴行儉明經中舉出仕。明經科雖沒有進士科風光顯擺,但在初唐也不是那麼好考。初唐明經及第者每次不超過100人,錄取率5?

他晚年著書立說,“

有集二十卷,撰《草字雜體》數萬言,並傳於代。又撰《選譜》十卷,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

”可惜的是,在他死後,武則天讓武承嗣將他的著作都搬到宮中,沒能流傳於世。

裴行儉是唐初著名的書法家,尤其擅長草書。唐高宗很喜歡他的草書,曾讓他用草書抄寫《昭明文選》。寫完之後,得到了高宗稱讚和賞賜。裴行儉對自己的書藝相當自負,認為褚遂良沒有精筆佳墨未必寫出好字,不選擇筆墨而能將字寫得又好又快的,只有他自己和虞世南兩人。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裴行儉出身於中華第一望族——河東裴氏

,他的父兄都以“武”著稱。父親裴仁基“少驍武,便弓馬”;兄長裴行儼號為“萬人敵”,所向披靡,是隋唐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儉也算出身武將世家,作為遺腹子的他雖沒受到父兄的教導,但“尚武”的遺傳基因多少會有些。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在行軍作戰方面,裴行儉有個好師傅,他就是大唐名將蘇定方。蘇定方將一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了裴行儉。(

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

顯慶三年(658年),時任長安縣令的裴行儉因和長孫無忌等妄議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吏。後來又陟為金山副都護、安西都護府都護。他在西北邊疆安撫少數民族的政策,得到了邊疆民族諸部的支援,“

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

”。這八年的西域為官為他後來穩定邊疆形勢積累了經驗,為他平定突厥叛亂打下了基礎。

一、平定西突厥叛亂

唐高宗儀風二年(677年),吐蕃入侵,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也背叛大唐,叛附吐蕃。調露元年(679年),吐蕃的贊普去世,唐高宗命裴行儉乘機發兵進攻吐蕃。裴行儉認為其時吐蕃“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說服高宗等待時機。

後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聯合吐蕃,進逼安西城,西域形勢危急,朝廷再次商議征討。裴行儉上《討西突厥兵事疏》分析了局勢並提出了應對措施:“吐蕃跋扈蠻橫,正處強盛時期,李敬玄征討失利,劉審禮已被斬首,我們怎能又為西部再惹事端?現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兒子泥涅師在長安做人質,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師回波斯繼承王位,就從突厥、吐蕃兩國經過,見機行事,智取為上。”

於是唐高宗命裴行儉為安撫大使,以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為名行動。

到達西州後,他利用自己曾擔任西州都督府長史的威名,召集西州蕃部一千多名豪傑隨行,並揚言“天氣太熱,不能前進,應該住下來等待秋天。”阿史那都支偵探到這個情報,便沒有防備。

裴行儉召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假裝邀約打獵,對他們說:“我愛好打獵的興趣從來都沒有忘掉,誰願意跟我去打獵?”上萬名當地年輕人報名參加。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裴行儉以狩獵為名,對這些人員進行了軍事整編。幾天之後,隊伍加速前進。在離阿史那都支駐地10裡時,裴行儉派使者向阿史那都支問好,聲稱此行只是狩獵,不是討伐。阿史那都支本來準備等到秋天再和李遮匐一起對付大唐使者,倉促間無法應對,只好率500子弟投降。

之後,裴行儉利用阿史那都支的契箭,將西突厥部落酋長召集起來,把他們一起押送到碎葉城。

接著裴行儉率兵奔襲李遮匐,行軍途中遇到了李遮匐的使者。裴行儉就讓使者帶話給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經投降了。李遮匐見大勢已去,也只好投降。

這樣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亂就被裴行儉輕鬆平息了。

裴行儉回京後,唐高宗親自擺宴慰勞,並高度稱讚:“

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禽夷,可謂文武兼備矣,其兼授二職。

”晉升裴行儉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二、平定東突厥叛亂

裴行儉回京沒多久,同年十月,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二部落相繼反唐,單于都護府所轄的二十四州都造反響應。單于府副都護蕭嗣業奉命征討,被阿史德溫傅擊敗。高宗下詔授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30萬大軍前去討伐。

在此前,蕭嗣業運輸軍糧,多次被敵人搶走,很多士卒飢餓而死。裴行儉認為:“可以用此計戰勝敵人。”

於是準備了三百輛假糧車,每輛車裡埋伏五名驍勇計程車卒,帶著陌刀弓弩。用瘦弱計程車卒拉車前進,而派精兵秘密地緊跟在後邊。東突厥士兵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假裝逃跑。敵人用馬把車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讓馬吃草。正要從車裡拿糧食,驍勇計程車卒猝然衝出,後邊的伏兵恰好趕到,差不多將突厥軍殺死或俘虜光了。從此沒有哪股突厥軍敢於走近糧車。

永隆元年(680年),唐軍在黑山大敗突厥叛軍,偽可汗被部下殺死,奉職被擒,溫傅率殘部逃竄。

不久阿史那溫傅與阿史那伏念再度反叛。裴行儉再度奉詔征討。這次裴行儉巧用離間計讓兩人互相猜忌。裴行儉一面加強軍事打擊,一面進行政治招撫,最後兩人雙雙投降。

侍中裴炎妒忌裴行儉(天下無二裴)的軍功,向高宗進言。不僅抹殺了裴行儉的功勞,還導致了突厥兩降將被殺。此舉開了唐朝殺降將的先例,裴行儉感嘆說:“

渾、浚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後,無復來者。”

從此閉門謝客,稱病不出。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在京官吏部侍郎任上,他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規,作為國家選才授官的制度被後世沿用。人們對他在吏部侍郎任上的政績評價很高,“

馬載、裴行儉為吏部侍郎,貞觀以來,最為稱職

”,“

國家來吏部侍郎第一”。

為人

裴行儉為人仗義疏財。高宗賞賜給裴行儉從阿史那都支繳獲的金銀、器皿三千多件以及眾多的駱駝、馬、牛,幾天就被裴行儉分光了。

高宗曾賜給裴行儉御馬和馬鞍,府中的令史私下騎馬溜圈,結果把馬鞍摔壞了。令史“畏罪潛逃”,後來被捉,裴行儉並沒給他治罪,反而對他說:“馬鞍壞了可以修,你要走了,我怎麼彌補呢?”

裴行儉以善於識人著稱,他曾品評“初唐四傑”:“

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傲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餘三子不得死。

”後來,王勃溺於南海,盧照鄰沉於潁水,駱賓王被誅,只有楊炯在盈川令上善終。

裴元慶是隋唐第三好漢,其實他未曾見面的弟弟比他厲害多了

裴行儉不僅識人還大力提攜後進,他推薦的程務挺、張虔勖、崔智睟、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都成為當世名將。(

行儉知人善行,雅量藻鑑,凡所賞技皆為名將

)評價

永淳元年(682年)二月,西突厥十姓部落反叛。唐高宗又想起了年逾六旬的裴行儉,任命他為行軍大總管,揮師西征。但這次,裴行儉“出師未捷身先死”,四月二十八日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高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獻”。十月,裴行儉葬於老家聞喜縣的東良原。

當世和後世對裴行儉的評價都很高。杜牧把視為和姜太公、周瑜、諸葛亮一列的人物:“

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國朝有李靖、李績、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唐德宗時,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裴行儉名列其中。宋代為七十二名將設廟,也有裴行儉。

裴行儉是個典型的書生而後帶兵的邊疆大吏,他在征戰突厥、穩定邊疆的軍政活動中成就卓越,縱觀其一生的作為,完全稱得上“

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儒將之雄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