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在中國古代史上,冉魏國並不出名。它存活的時間很短,從公元350 年初,到公元352年的夏初,2年多一點。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5000年曆 史長河中,2年時間,不過是浪花一朵,甚或水滴一洙。冉魏當時控制的 領土面積也不大,僅限於鄴城周邊,這在多國林立、群雄割據的五胡十六 國時期,並不顯眼。從建國到覆滅,它只有一位皇帝在位。甚至,它能否 算得上一個國家,也還存有疑問。北魏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並沒有 將這個小國列入十六國之內。然而,冉魏國又的確是個極不平常的小國, 在五胡遍佈北方之時,它是由漢人在中原建立起的唯一國家。它不但滅亡 了曾經稱霸一時的後趙,還將羯胡族幾乎滅絕。它的出現,也成了北方再 起紛爭的分水嶺,險些改寫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事情要從那場異常慘烈的“鄴城之變”說起。鄴城,在今河北省邯郵 市的臨漳縣境內。它和冉魏這個小國家一樣,在古代的建都史上並不著 名。它不像長安洛陽般奢華,也沒有南京北京的厚重,然而由於特殊的地 理位置,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 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建都,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譽。曹操 在這裡建了銅雀臺,更讓它聞名遐邇,“建安風骨”迄今仍不失為中國文 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鄴城在歷史上也是飽經滄桑,多次慘遭蹂躪,曹操攻 打袁尚,便曾製造瘋狂的屠城。五胡十六國時期,鄴城更成為群雄爭搶的 肥肉。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瞭解更多歷史關注微信公眾號“迷濛歷史堂”(mmlst007)

鄴城之變,導火索源於冉閔和石氏集團的矛盾,冉閔便是後來冉魏國 的建立者。冉閔的父親冉瞻,自小被石虎的父親石勒收留,石勒“命虎養 以為子”(《通鑑》),冉閔(當時叫石閔)應該是石虎的養孫。他“身長 八尺,善謀策”(《晉書》),為後趙的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晉 書》記載,冉閔“驍猛多力,攻戰無前”,當時“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石虎攻打遼東慕容氏,眾軍皆潰,而“閔軍獨全”,足見其確是一員勇猛 善戰的悍將。由此,冉閩也深得太祖石虎的賞識。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客觀上說,冉閔最初並沒有滅石氏之意,有兩件事,讓冉閔最終大開 殺戒。一是石遵的食言。石虎死後,太子石世即位,石世的哥哥、彭城王 石遵不服,便以冉閔為前鋒,殺人鄴城,廢掉石世,自己做了皇帝。石遵 起事時,曾許諾冉閩,“事成,以爾為太子”(《通鑑》)。最後卻立了自己 的侄子石衍,封冉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冉閔很生氣,於是 “總內外兵權”,大力提拔使用自己的人,“欲專朝政”(《通鑑》)。石遵這 時便想除掉冉閔,就召集義陽王石鑑、樂平王石苞、汝陽王石琨、淮南王 石昭等人開會商量,說冉閩越來越不像話,“今欲誅之,如何?”石鑑等人 說“宜然”(《通鑑》),好啊,早該殺了這小子。結果會議走漏風聲,石 鑑表面上堅決貫徹會議意圖,私底下卻快馬加鞭的派人向冉閔報信(這有 些像現在的人事變動,常委會還在開著,被任命的人已經在別處熱鬧的慶 祝了)。於是冉閔夥同司空李農等人,發動第二次鄴城政變,殺石遵立石鑑。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二是石鑑的兩面三刀。上文已提到石鑑的兩面派作風,其中雖有自己 想當皇帝的一己私念,但客觀上還是幫助了冉閔。然而石鑑也對冉閔不放 心,又派人殺冉閔。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率領羯兵三千伏擊冉閔,結 果被冉閔打敗,當時“橫屍相枕,流血成渠”(《晉書》),場面異常慘烈。 由此也引發了第三次鄴城之變。這次冉閔急了眼,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 杖者斬之”(《晉書》),並頒佈命令“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 等,武官悉拜牙門”(《通鑑》)。鄴城內開始大誅胡羯,“胡羯無貴賤,男 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通 鑑》)。即便如此,冉閔仍沒有殺石鑑,只是囚禁了他。後來汝陰王石琨攻 打鄴城,石鑑趁冉閎出城迎戰之時,派人送信,要撫軍將軍張沈趁機攻 鄴,惹怒了冉閔。冉閔殺掉石鑑,又誅殺石虎子孫三十八人,“盡殪石氏” (《晉書》),徹底和石趙翻了臉。並於公元350年春稱帝,國號大魏。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在這場中原突變中,似乎還缺少一個重要角色——東晉。冉閔建魏 後,曾寫信向東晉求救,說“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 來也”(《通鑑》),結果東晉沒理會。其實東晉並非沒有復謀中原之意, 以蒲洪為代表的氐族勢力投降東晉,被東晉委任為徵北將軍,與揚州刺史 殷浩一起北伐,但蒲洪卻有自己的心思,想趁亂奪取關中,並未進軍中 原,殷浩也出師不利。後來桓溫又屢次上書要求北伐,都未批准,桓溫一 氣之下,“帥眾四五萬順流而下,軍於武昌”(《通鑑》),朝廷萬難才勸止 了桓溫。東晉上層如此態度,在筆者看來,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派蒲洪 徵北,以胡制胡,不過是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此乃其一;顧忌桓溫, 怕他功高蓋主,為其二;殷浩北伐,以失敗告終,士氣大減,為其三;更 主要的是,東晉的最高領導層,缺乏收復中原的信心和士氣。東晉長期偏 安,苟且思想漸重,殷浩北伐時,中軍將軍王羲之就曾勸他說:“保淮之 志,非所復及,莫若還保長江”(《通鑑》)。我們連江南都夠嗆保住,還 想保衛淮水,還不如下點力氣保住長江呢。王羲之的想法應該代表了當時 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主流。

五胡亂華之時北方中原漢族政權,誓要復我大好河山

東晉觀望,冉魏在形勢上便處於劣勢。新興王石砥隨即在襄國稱帝, 籠絡後趙殘餘勢力,與冉魏對峙;以姚弋仲為代表的羌族勢力,以及後趙 殘餘勢力都割據一方,討伐冉閔;雄起遼東的鮮卑慕容氏,趁後趙內亂, 分兵三路進軍中原。如果當時東晉竭盡全力響應冉魏,光復中原還是有可 能的。冉魏軍隊的戰鬥力很強,在征伐石碓時,“閔戎卒三十餘萬,旌旗、 證鼓綿亙百餘里,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也”(《通鑑》),實力還是有的。 冉閔向屯戍四方的漢人首領發出號令,“命趙人(漢人)為將帥者誅之 (胡羯)”(《晉書》),號令大誅胡羯,人皆響應,一時間“高鼻多須濫死 者半”(《晉書》)。此後,漢人“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致使“羌、 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不得不向本土退卻,途中“道路交錯,互 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晉書》)。大大削弱了五胡 在中原的勢力。

然而,由於東晉的觀望止步,加上慕容氏的最終人侵,使中原形勢迅 速發生逆轉。石砥不敵冉魏,被迫去掉帝號,嚮慕容氏求救,慕容氏早就 課親中原,這下更是堂而皇之地進駐,並最終計殺了冉閔,滅掉冉魏。否 則,這個悲壯的冉魏小國,真的有可能改寫中原大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