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競爭皇位失敗,為何多爾袞成第二攝政王,豪格什麼都沒得到?

同樣競爭皇位失敗,為何多爾袞成第二攝政王,豪格什麼都沒得到?

公元1643年8月,在明朝滅亡前夕,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如果皇太極可以活到次年明朝滅亡,再帶領清軍入關,那麼他的廟號就不會是太宗,肯定可以稱祖。不過他倒在了入關前夕,只能稱宗,而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是太祖,兒子順治帝是世祖,孫子康熙帝是聖祖,他這個太宗夾在中間的確有些尷尬。

而且廟號上有著尷尬不說,皇太極因為是猝死,沒有指定繼承人,生前也沒有明確立儲,這就造成了

清朝入關之前最接近分裂的一次大危機

皇太極猝死以後,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豪格自領正藍旗一旗,又有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還有代善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支援,多爾袞則是隻有兩白旗支援,最終雙方是兩敗俱傷,都沒有成為皇帝,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當然也不能說是兩敗俱傷,因為豪格的確沒有登上帝位,而且什麼也沒有撈到,還與兩黃旗有了隔閡,甚至是矛盾。但多爾袞雖然沒有成為皇帝,卻是成為第二攝政王,並且在之後是實際掌握大權,代行皇帝大權,直到順治七年冬出塞外狩獵途中死去,等於是實際上當了七年皇帝。

那麼為何豪格什麼都沒有撈到,多爾袞卻成為攝政王呢?

同樣競爭皇位失敗,為何多爾袞成第二攝政王,豪格什麼都沒得到?

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

多爾袞在關鍵時刻退了一步

,在多爾袞與豪格僵持不下的時候,事情出現轉機,一說是濟爾哈朗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另一說多爾袞主動提出立福臨為帝,不管怎麼樣,多爾袞是退了一步,同意福臨繼位。

可以說多爾袞很精明,是以大局為重,使得清朝入關前夕最大的一次分裂危機就這樣解決。同時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因為當時順治帝福臨只有6歲,並沒有親政能力,這才是他同意的關鍵,並且以此交換成為攝政王。

不過當時以兩黃旗為首的忠於皇權的統治集團,對於多爾袞也進行了一定限制。

像多爾袞並非是唯一的攝政王,當時濟爾哈朗是第一攝政王,多爾袞是第二攝政王

這種制衡在之後隨著局勢發展並沒有起到作用,

多爾袞能力強,有兩白旗支援,又帶領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在他決策下,清軍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奠定大一統之格局,自然是慢慢大權獨攬。而

濟爾哈朗只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堂兄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

,在皇室連小枝都算不上,是旁系的旁系,加上他的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敏都因為謀求自立而身死,所以濟爾哈朗一向是

謹小慎微

,根本起不到制衡多爾袞作用,反而使得多爾袞獨攬大權,並且被多爾袞屢屢打壓,先被罷輔政職務,後被降為郡王。

至於豪格之所以什麼都沒有撈到,沒有成為攝政王也罷,連個議政王什麼的都不是,原因有兩點。

一是在於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時候,不知道出於什麼想法,也許是想效仿父親皇太極當年那般,先自謙拒絕,然後眾人力勸登基,再喜滋滋皆大歡喜登基,是表示自己“

福小德薄,非所堪當

”,

然後由於他能力有限,威望不足,就沒有然後了,也沒有人力勸他登基

,反而多爾袞、代善、多鐸等諸王都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豪格已經拒絕繼承大統,退出了競爭皇位,還是屬於身份敏感之人,自然是不便競爭攝政王職位,也不會成為攝政王,或者說更進一步,是不能進入最高統治層。

二是

順治帝在位初期,對他皇權威脅最大的自然是架空他的攝政王多爾袞,再其次就是大哥豪格

。因為豪格可是皇太極長子,當年就競爭過皇位,

失敗以後還發過牢騷,認為兩黃旗大臣出賣了他

,其實威脅比之多爾袞還要大,只不過他政治能力有限,多爾袞又太耀眼,所以使得他的威脅並不突出。

再加上兩黃旗曾經支援過他,最後轉而支援順治帝福臨,雙方關係其實並不和睦,甚至議立福臨為帝,都有兩黃旗大臣與多爾袞的合作因素在內,雙方共同抵制的自然是豪格,在這種情況下,

豪格其實是忠於皇權的兩黃旗和野心勃勃的多爾袞的共同威脅,所以豪格自然是什麼也沒有撈到

只不過隨著後續發展,多爾袞權勢越來越盛,豪格和兩黃旗都屬於被打壓的一方,所以雙方矛盾沒那麼突出,加之順治五年,豪格被多爾袞幽繫獄中死去,豪格沒有活到順治帝親政,雙方沒有產生矛盾,所以豪格才勉強保全身後之名。

不然如果豪格活到多爾袞死去,順治帝親政之際,以他不甘的心態,很可能會做一些出格之事,甚至與順治帝反目成仇,屆時豪格搞不好就是下一個被清算的多爾袞。

而且順治帝對於自己的苦命大哥豪格其實很清楚,雖然順治帝親政以後,平反了豪格,但在順治八年八月“

追復肅親王豪格爵,建碑紀績

”,還有順治十四年二月再次“

立和碩武肅親王碑

”,這兩次都只是敘述豪格的開疆拓土之功勞,還有入關以後被多爾袞迫害致死,對於皇太極猝死以後,順治帝繼位之際時期的事情是隻字不提,說明順治帝對於豪格還是有意見的,並非認為他是擁戴自己的功臣,當然事實也如此,豪格對於順治帝的威脅其實很大的,還好是“英年早逝”,不然不太好收場。

豪格的下場,其實也說明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清楚自己,明白自己幾斤幾兩,把自己擺在合適的位置,千萬不要奢求超越自己能力之上的東西,不然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即使得到,也很可能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抓不緊,甚至反受其害。

當然不是說要認清現實,不思進取,可以爭取到的,可以學習到的,可以進步的情況下,對於美好事物的期待和渴望也未嘗不可,這種渴望還是最好的動力。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