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伎,為何二十三歲便香消玉殞!

相信去過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斷橋殘雪、白堤、平湖秋月,也知道南宋朝後花園孤山。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但是你可曾注意到,在孤山的西邊,西冷橋邊,孤零零的立著一座孤墳,上面寫著錢塘蘇小小之墓。也許很多人會問,這個蘇小小是何許人也?為何她的墓會立在西冷橋頭呢?

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伎,為何二十三歲便香消玉殞!

蘇小小(公元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齊朝(公元479年—502年)是中國南北朝中南朝的第二個朝代)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餘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蘇小小從小便是能書善詩,才華橫溢,但就跟許多悲情故事一樣,蘇小小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潔身自愛,不隨波逐流,便是傳說中賣藝不賣身的型別。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一日,無事沿著湖堤散步,邂逅少年阮鬱(齊朝宰相的公子),一見鍾情。

一個是相國公子,一個是青樓歌妓,愛情在兩個難以被社會與禮教接受的人之間產生了! 心直口快的賈姨媽見小小和阮鬱情投意合,自然很是高興,但想想阮鬱的身份,心中不免有點擔心,再次見到阮鬱時,賈姨媽便當著小小的面,問阮鬱會不會變心。阮鬱拉著小小的手,走到庭院,指著門前的松柏發誓:“青松作證,阮鬱願與小小同生死。”小小聽後,好不激動,賈姨媽也把一顆懸著的心放平了。 一日,正當夕陽西 下,飛鳥歸巢之時,小小與阮鬱牽手來到了西泠橋頭,看著身邊的如意郎君,小小觸景生情,輕聲吟出了:“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的千古名詩。就在這天晚上,由賈姨媽為媒,兩人定下了終身。

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伎,為何二十三歲便香消玉殞!

小小與阮鬱成婚之後,用書信的方式通知了阮鬱的家人,阮道(宰相)得知自己的兒子娶了一位歌妓為妻,氣得差點昏死過去,他怎麼也不能容忍,一個堂堂宰相之子娶了歌妓,於是阮道想了一個計策,謊稱自己重病已經臥床不起,知書達理的小小便讓阮鬱回去探望父親。但當他趕回家時,看到他父親紅光滿面,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便被父親一頓劈頭蓋臉的怒罵並被鎖進了書房不讓阮鬱與蘇小小再見面。多情的小小從此只能獨守孤燈,每日只能以吟詩喝酒解愁悶,“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雲磨。”這是阮鬱走後小小的生活寫照。幸好她還不是愛鑽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她漸漸恢復了車馬盈門的往日生活。

在一個晴朗的秋天,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模樣酷似阮鬱的人,卻是衣著儉樸,神情沮喪,打聽之下才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而無法趕考。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於是主動提出為他提供錢物上的幫助。鮑仁感激不盡,滿懷抱負地奔赴考場。

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伎,為何二十三歲便香消玉殞!

當時的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身為官員不好登蘇小小之門,於是派人請她來府中,沒想到蘇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幾次方來,孟浪決定難為她一下,於是指著庭外一株梅花讓她做詩,蘇小小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孟浪讚佩不已。

然而佳人薄命,因為自己的傲骨得罪了權貴,不久便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蘇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後來他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伎,為何二十三歲便香消玉殞!

有詩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墓上覆六角攢尖頂亭,叫“慕才亭”,據說是蘇小小資助過的書生鮑仁所建。“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負一生愛好山水”是蘇小小的遺願,山水之於小小,猶如小小之於我。

但是在文革前夕,蘇小小墓被紅衛兵毀壞,現在的墓是2004年後,杭州市政府根據民意重修的蘇小小墓。園林專家孟兆楨根據老照片反覆推敲後重建了該墓。重建後的蘇小小墓用泰順青石雕琢而成,由六根方柱支撐,高3。15米,墓徑2。6米,圈高0。9米。重建後的慕才亭內有十二幅楹聯,邀請了沈鵬、馬世曉、黃文中等12位書法家題寫。

其實無論此墓是否新建,佳人離我們畢竟太遙遠,我們喜愛的或許只是這個故事。西泠橋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卻了佳人遺願,又為西湖山水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