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在很多人眼裡大唐的前期是強盛的。

不錯,從大唐公元618年正式立國,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前期,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曆史裡,大唐就迎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以及大周皇帝武則天的“貞觀遺風”。等到唐玄宗李隆基異軍突起、把持朝政,其所開創的“開元之治”更是正式將大唐推向全盛,達到中國古代王朝的一個新的高度,以至於向來悲觀、悲憫的大詩人杜甫都曾寫下“憶昔開元全盛日”的詩篇。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然而,令後世人驚詫的一點是大唐帝國的諸位君王自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論斷以後都對驍勇善戰的少數族裔抱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淳樸單純,忠勇而無異心”。

於是乎,在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的推動下,大唐帝國的中樞重臣們同樣看中了夷狄邊將無力進入中樞奪權的優點,開始大力提拔來自蠻夷、夷狄的部將充當大唐守邊重將,任由他們手握重兵。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誠然,在諸多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邊將中湧現出了例如高仙芝、哥舒翰等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的軍事名將。但延續百年的“守外虛內”的政策導致的中央軍的衰落卻同樣也給予了野心勃勃的邊將以僭越之心。

公元755年,在後人“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哀嘆中,大唐帝國的北方大地在唐玄宗的不可思議中迅速走向戰亂。唐玄宗不得不親自吞下自己怠慢國政、寵幸奸佞的苦果。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一時間,自河北范陽起兵的安祿山親率由邊境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各族人馬組成十五萬大軍肆意地在中原的廣袤土地上縱橫決蕩、所向披靡。承平已久的大唐內地軍民們還沒來得及反抗,就在諸多被嚇破膽的縣令、太守的帶領下成建制地向叛軍投降。

不過農曆十一月初九起兵,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便正式佔領洛陽,僭越稱帝,天下震動!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不過,就在大唐帝國境內無數人為之震愕驚詫,坐看企圖將李唐江山取而代之的安祿山僭越稱帝,並分兵兩路,攻取政治中心長安和賦稅重地江淮流域時,一位微不足道的文人站了出來,開始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書寫屬於自己的華章。

公元766年,就在河南眾多高階官吏、將領“順應時勢”集體投降安祿山的“大燕政權”時,時任真源縣令(今河南鹿邑縣)的張巡卻在玄元皇帝(李耳)祠內宣誓起兵,憤然率領一眾鄉兵與叛軍展開了激戰。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

大唐安史之亂動盪之際,為國盡忠的大臣們並不在少數。但就是這麼一個因不肯阿諛依附楊國忠的低階縣令,卻憑藉一身所學兵法力挽天侵、為大唐帝國的延續創造了奇蹟。

先是,張巡率領三千唐軍死守雍丘,以火攻、夜戰、騎兵衝擊等方法,先後抵禦了降將令狐潮等人一萬五千、四萬人的兩次圍剿,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三百餘戰。後是,哪怕知道長安陷落、玄宗出逃,也毅然斬將忠唐、跳出敵人包圍圈,轉戰後方補給地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人合兵抗敵。與楊朝宗之戰中,張巡更是憑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指揮勢弱的唐軍大破叛軍步騎兩萬,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餘級。唐軍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再一次扼殺了叛軍南下的企圖。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可惜的是,唐軍的東路戰場固然將叛軍牢牢地阻擋在了河南東部、安徽一線,西路戰場卻是在叛軍主力的圍攻下頗顯頹勢。不久,潼關告破、長安陷落、玄宗出逃,許遠等人便不得不在弒父篡位的安慶緒的十多萬大軍的威懾下退守江淮流域的最後防線——睢陽,以此來保證大唐帝國的賦稅來源地的平穩。

張巡深知睢陽重要性,打算“守一城而捍天下”。叛軍同樣也知道睢陽的重要,以十數萬叛軍輪番上戰、團團圍困長達十月之久。惟賴張巡、許遠等人戮力同心,雷萬春、南霽雲等猛將率人誓死抵抗,方才打退了敵人屢屢的兇猛攻勢。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然而,睢陽雖然抵抗激烈,周圍的唐軍卻認為他們必敗無疑,拒絕了求援。城中很快就和古往今來大多數守城軍民一樣,面臨相同的窘境——缺糧!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七》中記載;“尹子奇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慮將有變。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

在此危機關頭,張巡選擇向著全體官兵忍痛殺死了陪伴自己一路征戰的姬妾,以人為食,逼迫他們忍淚吃下。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七》中記載:“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等到睢陽城破,過去容納了四五萬軍民的睢陽內只留下了皚皚白骨和殘存的數百軍民!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三十六將皆被俘後皆拒絕投降殉國。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

正如元代詩人張養浩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公元757年11月24日,當這場持續十月之久、十數萬唐軍、叛軍在此殊死搏殺的戰役落下帷幕時,所留下了也不過只是一片屍橫遍野的血肉戰場和千里無雞鳴的荒蕪慘像。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張巡等人的堅守為唐王朝迎來了轉機。睢陽戰役期間大唐朝廷得以源源不斷地從江淮流域獲得經濟接濟,迅速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城破的前一個月,反攻的唐軍已收復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反而得考慮如何在名為“大唐”的戰爭機器的環伺下艱難求生。

天下避免了更大的動亂。

睢陽之戰——以滿城公卿士民白骨為代價的安史之亂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