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公元947年,契丹大軍攻入汴梁,後晉滅亡,中原軍民奮起抗擊時,太原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國號漢,自稱後漢高祖,年號天福十二年。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一、石敬瑭與後漢的興起

劉知遠本是沙陀部無姓平民,自認姓劉,初為後唐李源的部下。在李嗣源與後梁軍戰於德勝時,劉知遠曾營救過石敬瑭遂成為石敬瑭的親信。李嗣源即帝位後,命石敬瑭為北京留守,因劉知遠曾效護援之力,石敬瑭奏請皇上將他調於自己麾下,署為牙門都校,成為心腹之人。當石敬瑭在太原密謀聯絡契丹反叛朝廷,劉知遠與桑維翰都是石敬瑭的得力助手,他雖與石敬瑭一樣主張投靠契丹,但卻不同意向契丹稱兒臣、割讓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舉兵反叛,後唐派張敬達率五萬大軍進圍晉陽,劉知遠任馬步都指揮使,以五千之眾死守晉陽,立下汗馬功勞,深得石敬瑭讚賞。石敬瑭攻入汴梁,命他主管禁軍,負責京師城防,經其整頓部署都城秩序肅然,無人敢違抗法令,躲避藏匿在外計程車民也很快回家復業。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劉知遠連續被任命為檢校太保、許州節度使,仍主管禁軍。第二年又先後命為檢校太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因自以為佐命有功,恥與庸劣無功的杜重威同制加官,執意不受,並閉門不出數日。

石敬瑭對劉知遠的居功自做非常惱怒,欲奪其兵權,勒令返歸私第。宰相趙瑩以為不可,石敬瑭納其建議,派人至劉知遠宅第宣諭,劉知遠才勉強受命,從此與石敬瑭貌合神離。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石敬瑭任他為鄴都留守,仍兼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將他擠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免除其禁軍都指揮使之職,由杜重威代替。於是,劉知遠更加憤鬱不平,萌生異志。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任劉知遠為中書令。開運元年(公元944年),契丹入寇太原,朝廷命劉知遠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率兵二萬予以抗擊。結果大破契丹偉王,斬首三千餘級。三月,唐廷又封劉知遠為太原王,兼北面行營都統。第二年封為北平王。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八月,劉知遠招誘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入朝,將其部眾安置在太原東山,畜牧於嵐、石之間。另一酋長白可久率部投棄契丹,被委任為觀察使,目的是招誘白承福歸順。劉知遠得知後即上表朝延,任白承福為大同節度使,遣發其部落分置於河陽諸州;後又誣告白承福謀叛,與契丹相通,竟以兵圍殺其家口四百餘人,籍沒其家貲。從此吐谷渾由強變弱,而劉知遠卻因得其財富與人馬而強大起來。他廣募士卒,收編諸軍散卒數千人,步騎達五萬人,成為諸鎮之冠。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當石重貴與契丹結怨之時,劉知遠深知其中的危險,但他不加論諫,只是暗地裡保全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當契丹南下,他毫無入援之意,專力守禦本境;契丹攻入汴京,他分兵把守四境,防止受到侵襲。同時,他還奉三表於耶律德光,表示祝賀,提出只要道路一通,就遣使入朝貢獻。耶律德光

“賜詔褒美,及進畫,親加兒字於知遠姓名之上,仍賜以木拐。胡法,優禮大臣則賜之,如漢賜几杖之比。”

他表面上擁戴耶律德光稱帝於中原,並不斷遣使入汴梁進獻奇繒名馬,實際上卻是探聽虛實,靜觀待變。部下勸他舉兵進取汴梁,他說:

“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制宜。今契丹新降晉兵十萬,虎據京邑,未有他變,豈可輕動哉!且觀其所利止於貨財,貨財既足,必將北去。況冰雪已消,勢難久留,宜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萬全。”

等到耶律德光深感中原人民難以制服,準備北逃之際,他認為時機已到,便在部下文武將吏的勸進下,於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三月,在太原稱帝,因冒姓劉,故以漢為國號,史稱

“後漢”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二、“三鎮叛亂”

是年六月,劉知遠兵不血刃,一路順風地進入洛陽,入居官中,汴州百官奉表來迎,各地藩鎮相繼來降。留守幽州以戍衛大梁的一千五百名契丹兵卒,被劉知遠全部殺死;張璉率幽州兵千鎮守鄴城,劉知遠遣使前去招撫,答應張璉投降後可歸鄉里,當張璉信以為真,開城出降後,又將他及將校數十人誅殺。罪大惡極的杜重威投降後,不僅不嚴懲,反而被封為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這三件事,使劉知遠大失民心。司馬光評論說:

“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

劉知遠稱帝后,僅僅一年就患病身亡。在此之前,杜重威就借劉知遠患病煽動叛變,因此劉知遠死後,顧命大臣蘇逢吉等秘不發喪,下詔將杜重威及其三子斬殺,立年僅十八歲的劉承祐為帝,史稱後漢隱帝。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杜重威被斬,李守貞又聯兵叛亂。他自以曾為晉世上將,頗有戰功,對劉承祐年少登基,懷有輕視之意。為此,他暗中招納亡命,養死士,修城塹,繕甲兵,晝夜不息。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李守貞在河中自稱秦王,密通契丹,並聯合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與長安趙思綰,共同反叛後漢,史稱“三鎮叛亂”。後漢朝廷聞訊三鎮謀叛,驚惶失措,即刻遣將討伐,但不設主帥。

由於諸將怯懦畏敵,互相猜防,以致出師無功,徒耗國家資財,朝廷只好以樞密使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統轄諸軍。郭威“撫養士卒,與同苦樂,小有功輒賞之,微有傷常親視之;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皆溫辭色而受之;違忤不怒,小過不責。由是將卒鹹歸心於威。”第二年七月,郭威率軍攻克河中,李守貞自焚而死;趙思綰在長安,勢窮投降,被任為華州留後,後腰斬於市;年底攻克鳳翔,王景崇亦自焚身亡。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三、後漢隱帝

“三鎮叛亂”被平息,隱帝越加驕縱荒淫,不理政事,朝中大臣則勾心鬥角,相互傾軋。隱帝依靠蘇逢吉等寵臣,設計殺死了權臣楊邠、史弘肇、王章,並盡滅其族;任命諂佞貪暴的蘇逢吉全權掌管樞密院事,下令誅殺了郭威家屬。郭威聞訊,遂召集諸將校,狀告楊、史、王三人冤死之事,並說:

“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託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心獨生!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

其親將郭崇威等皆說:

“天子幼衝,此必左右群小所為,若使此輩得志,國家其得安乎!崇威願從公入朝自訴,盪滌鼠輩以清朝廷。”

郭威遂命郭崇威為先鋒,自統大軍隨後,長驅渡河南下,河北諸鎮將官紛紛響應。郭威兵臨汴京,隱帝率軍出城迎戰,但手下諸軍官兵卻紛紛棄戈迎降,隱帝被迫退回京城,只見城頭守軍早已樹起降旗,使他進退不得,被亂兵所殺。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四、後漢滅亡

郭威率軍進入汴京,劉誅等被捕處斬,蘇逢吉等自殺。諸軍在城內大肆搶掠,使煙火四起,郭威立即下令嚴禁劫掠,不從者斬,混亂局面才得以改變。

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石敬瑭入手,談談後漢的興起與滅亡

郭威駕請太后臨朝聽政,擬迎劉知遠的侄兒武寧節度使劉贇繼位。劉贇尚未到達汴京,鎮州、邢州就前來報急:契丹主將數萬騎入寇。太后命令郭威率領大軍前去迎擊。郭威北渡黃河,駐紮於澶州,手下將士數千人忽然譁變,裂黃旗為袍披在他身上,高呼萬歲,擁為皇帝。郭威進而南下汴京,劉贇被殺於宋州。後漢滅亡,時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僅二帝、四年。郭威受後漢

“禪讓”

,於廣順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國號周,史稱後周。

主要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