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舊時過年習俗裡,初一早晨放鞭,十五郊遊!新洲和江夏呢?

今天是大年初一,先祝各位網友牛年快樂,大吉大利!小編今天要談的是黃陂舊時春節習俗。

在城裡住久了,對春節越來越無感,小時候喜歡走親訪友,長大了卻更希望節日裡能落個清閒,好好一個春節原本應該闔家團團,家人坐在一起圍爐談心,如今的過年更多的時候需要走親訪友,日常就是吃喝、睡覺和逛街。

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過節法,成語裡有個詞叫“移風易俗”,說明風俗的改變是正常且經常的事情,既有主觀上的調整和放棄,也有客觀上的適應社會發展,一地之風俗,短的幾年一變,長的也不過數十載。

黃陂的過年習俗,其實變化也很大!

黃陂舊時過年習俗裡,初一早晨放鞭,十五郊遊!新洲和江夏呢?

歷史上對黃陂這個地方的評價

黃州府志裡記載,蘇東坡評價黃陂風俗時說“陂俗尊德樂道異於他邦”,這個評價相當之高,或許在蘇公看來,宋代的黃陂不僅人人安居樂業,而且社會風氣也可作為典範。

古代郡志裡,形容黃陂“民皆勤農桑,寡遊販,敬慕儒術”,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黃陂人都勤於農業生產,很少人到處遊玩或者做生意(封建時代,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商人和商業活動被看不起),敬慕儒家思想,這個評價也不低。

古代黃陂志裡,說“陂俗賢德獨懋,鮮遊賣,人行客過其都未嘗見婦女面,唯朝夕勤織紡而已”,大白話是:黃陂的風俗賢德勤奮努力,很少看到遊玩和做買賣的,路過的行人從來都沒看到過婦女出現,因為她們從早到晚都在家裡紡織。

府、郡、縣的地方誌裡,都對黃陂讚賞有加。

有好的地方,必然也會有不好的時候,古書記載“陂地瘠民貧,近來風氣漸薄”,意思是黃陂土地貧瘠,百姓窮困,社會風氣近來逐漸變得冷漠。還有記載說“陂民多貧,衣無副,當宿浣滌,晨興溼不可著,燃薪炙之,終歲青布襪蔽履爾”,這一段話讀來令人鼻酸,說當年的黃陂百姓大多貧困,沒有換洗衣服,晚上睡覺的時候脫了洗了,早晨發現還是溼的不能穿,只有燒柴火將衣服烤乾,大部分人整年都只能穿青布襪子,破舊的鞋子而已

黃陂舊時過年習俗裡,初一早晨放鞭,十五郊遊!新洲和江夏呢?

100多年前的黃陂過年習俗

下文摘錄自《黃陂縣誌·清同治版》卷一風俗篇。

小編老家黃陂是祁家灣五嶺人,記得小時候確實有守歲之習俗(人多的家庭會真的守一個晚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牌,但人少的家庭大多轉鍾就會休息),早上天矇矇亮,就開始祭祖和放鞭(許多年沒回鄉下了,不知道此風俗還儲存否,據說老家很多人在三十白天吃年飯和祭祖了,不再放在初一早晨。

初一至初三不掃地,不洗衣服這個習俗大多數家庭仍儲存著(老人會堅持,年輕人大多不在意),古代初三需要祭神以後才可以打水掃地,小編模糊記得以前初幾也是要再次祭祖的(有知道的朋友,麻煩文後告知)

正月十五,古代婦女會畫畫,日出郊遊的時候採青麥子戴在頭髮上(用現代話說,很小資),蘇東坡(蘇大詩人看來和黃陂淵源不淺)引進江淮一帶的風俗,說正月之神是子姑,可以數數和畫畫,筷子為筆,簸箕為紙,在盤中的土灰上作畫,鄉間的婦女爭著學習。

黃陂舊時過年習俗裡,初一早晨放鞭,十五郊遊!新洲和江夏呢?

過節,其實過的是心情

古代人,日常勞苦,但所得甚少,只有春節的時候才有機會休息幾天,才可以吃點好東西,穿點新衣服,所以古人初一至初三才強調不要做家務事。

我們小時候會覺得過年好,是因為春節裡可以得到許多平常得不到的東西,即便是大人,雖說過年需要大筆的支出(所以才出現年關這個詞,過年就是過關),但20多年前的家長們,內心裡也多還是很喜歡的,不僅孩子可以回家,至少他們勞累了一整年,也可以藉機休息半個月。

所謂過年,其實過的是心情。節日的功效之一就是讓人民或放鬆心情或盡情娛樂,只要你覺得爽了,這個節就過得不錯,從這個角度看,春節其實不應該過於程式化,每個人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過就好了(什麼初一祭祖,初二回孃家之類,太過於程式化)。

過個年,如果搞得自己太累,這又何苦呢?

這個春節,小編繼續家裡蹲,親戚朋友說好了,發個紅包,開個影片拜年即可,平常見面很容易,何必要擠在春節裡呢,我去一趟,你要忙半天,搞一桌子菜,其實我喜歡吃的沒幾個!我不去,你還可以在家裡打半天麻將,何樂而不為呢,呵呵!

當然,小編能這樣,是因為親戚朋友看得開,能理解,如果您的親戚喜歡過年熱鬧,那你還是免不了上門拜年這個任務的。

還是那句話,過節的目的是為了放鬆心情,聯絡感情,最好能讓自己爽一把,怎麼過其實真的不重要!

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