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再無戚家軍!

川軍永不投降,戚家軍戰無不勝,在歷史上,由於裝備很差補給很差,川軍或許不是最能打的,但卻幾乎可以說是最頑強的,川軍耐血戰,寧死不屈服,幾乎已成公論。而戚家軍無論是抗倭還是戍邊,身經百戰幾乎未逢一敗。但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悲壯一戰,就是已經被很多人遺忘的渾河血戰,那是“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的最好證明;渾河血戰是戚家軍被載入史料的最後一戰,也是唯一一次戰敗,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世間再無戚家軍。但是由於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是與川軍並肩聯手抗擊努爾哈赤,所以有辮子的史學家對此諱莫如深,以至於我們不知道還有幾人記得那悲壯的一戰。

渾河血戰在《明史》中有片言隻字的記載,那是在《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九》賀世賢童仲揆等人和合傳中提了一筆:“自遼左用兵,將士率望風奔潰,獨此以萬餘人當數萬眾。雖力絀而覆,時鹹壯之。”從《明史》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得出來,即使是清朝大僚張廷玉(主修《明史》者)等人,也對川軍和戚家軍不無讚賞崇敬之情,而且渾河之戰絕對是以寡敵眾,而且參戰川軍與戚家軍全部壯烈殉國。

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再無戚家軍!

因為渾河之戰的整個過程太過悲壯,筆者不忍詳寫(網上能查到此戰),所以本文主要介紹應該被銘記的川軍統帥童仲揆陳策、戚家軍統帥戚金、武狀元神武,這四位川軍將領和一位戚家軍最後的名將,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很少記載。

閒話少敘言歸正傳,咱們先來看看戚家軍最後被載入史料的名將戚金。綜合《紀效達辭》(康熙年間詩人、史學家、武術家、武學學者吳殳對《紀效新書》的改寫詮釋)《蓬萊縣誌》《寧遠縣誌》《再造番邦志》等史料的零星記載,我們可以理清戚金的一生:戚金,字少塘,號蕭塘,其父名為戚繼明。戚金是戚繼光的族侄,也是養子:““戚公(繼光)養子名金,以軍功來太倉劉河營為遊擊”“少從少保戎,屢建戰功,由百戶歷升守備、遊擊、參將。萬曆初,從總兵劉綎徵關西,先諸將登高麗城,敘首功升副總兵。轉江南吳松總兵。”按照李氏朝鮮左議政柳成龍和《寧遠縣誌》的說法,戚繼光是戚金的伯父。戚金從小跟著伯父兼養父戚繼光東征西討,參加了東南抗倭並盡得真傳:“(戚金)自束髮從總理大將軍(戚繼光隆慶年間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故得此稱)於閩,習其兵書,足跡所及幾盡天下之半。”作為一位將軍,最好的課堂就是戰場。

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再無戚家軍!

在渾河之戰前,遼東經略袁應泰要徵調十員大將十萬精兵固守遼瀋二城,已經病退在家的吳松總兵戚金主動請纓,帶領三千戚家軍(浙兵)開赴遼東,其軍隊被史料記載為“浙營”:“浙兵三千營橋南,大清兵盡銳攻浙營。營中用火器,多殺傷。火藥盡,短兵接。”大家都知道,戚家軍在裝備升級後已經不再依靠狼筅,而是火槍大炮,但是明末軍費緊張,以火器見長的戚家軍沒了火藥,以至於近身肉搏——熟知軍史的讀者都知道,讓狙擊手拿刀,戰鬥力要減弱八成。戚金帶領戚家軍死戰不退,全部壯烈殉國,《明史》記載:“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

戚金戰歿,戚家軍就此謝幕。而與戚家軍並肩作戰的川軍,也無一生還。接下來我們就要來介紹一下川軍此戰中表現悲壯的三位將領——居然無法將其定為名將,因為他們的名字被史學家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再無戚家軍!

童仲揆,南京人,武進士出身的四川都司,以援剿總兵官身份帶領川軍開赴遼東,與同任援剿總兵官一起帶兵的戰友,名字叫陳策。因為這二人一直是一起並肩作戰,所以還是一起說吧(在《明史》中童仲揆有點瑕疵,所以咱們多說幾句陳策)。陳策,字純伯,莞城鎮人,萬曆十四年武進士。曾參加過露梁海戰、平楊應龍之役,萬曆三大徵他參加了兩個,明代詩人尹守衡曾寫詩紀念:“曾殲關白入朝鮮,已斬楊酋定蜀川。猿臂昔曾稱上將,龍頭今尚見長天。”陳策在馳援遼東後,以六十九歲高齡陣斬清軍甲喇額真布哈、石爾泰、牛錄額真郎格。在渾河血戰中,童仲揆力戰陣亡,陳策受傷十餘處,力竭、重傷、犧牲。

在渾河血戰中,還犧牲了一位武狀元出身的川軍將領,他的名字叫神武,四川都司僉書。人如其名,神武很神武,他帶著二百四十人開赴遼東,走到廣寧的時候,遼陽已經丟了,遼東巡撫薛國用就勸神武不要繼續前進了(固留之),但是神武公的川人犟勁兒上來了:“我接到的命令是守遼陽,不是守廣寧。”薛國用很奇怪:“遼陽已經丟了呀,你去幹啥?”神武回答:“那我就去殺敵(將以殲敵)。”薛國用繼續問:“你這二百多人能殲滅敵人奪回遼陽嗎?”神武淡然一笑:“不能,則死之。”

川軍耐血戰,血戰殺場不負國;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再無戚家軍!

神武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在渡過遼河,率所部渡河,到達遼陽城外十七里的首山的時候,神武與二百四十名戰士已經一天沒吃東西了,“將士不食已一日,遇大清兵,疾呼奮擊,孤軍無援,盡歿於陣。”

川軍、浙軍都是明軍脊樑,戚繼光戚金不愧戚家軍威名。渾河水奔流不息,卻流不盡英雄血,抹不去民間淚,更帶不走英雄名。渾河酹酒,再唱血戰壯歌:英雄不死,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