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墓磚壁畫裡的故事之一

魏晉墓磚壁畫裡的故事之一

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歷史風俗文化,也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古人的生活。這些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歷史文化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繪畫,樸實、簡潔、生動、趣味,其中所表達的故事豐富多彩,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刊登關於魏晉墓磚壁畫的故事,讓大家更好地瞭解與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

採桑

魏晉墓磚壁畫裡的故事之一

磚畫是古代的繪畫形式之一,它上面不僅凝聚著作者的辛勤勞動和藝術審美觀點,而且也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集中體現。

魏晉政權建立在東漢崩潰後,當時由於政權沒有穩固,時時受到外族威脅,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實行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策略,使得當時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凡桑葉無土不生”。河西地區在魏晉之前,氣候溫暖,適宜種植桑葉,以至養蠶、繅絲。以後,氣候逐漸轉冷,無霜期縮短,植桑者漸漸少了,養蠶者甚至不見了。

墓室6內9號壁畫,刻畫了一位提籃採桑的女子和手持弓箭護林的少年。少年有明顯鮮卑人的特徵。畫面上採桑女子與劍拔弩張的少年緊張對峙,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生動描繪了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男耕女織的安定生活。墓室5內13號壁畫,描繪了兩男子正在樹下采桑,一男子提籃摘桑,面帶一絲豐收喜悅。另一男子回首翹望,表情沾沾自得。採桑圖中,鮮卑人頻繁出現,並且扮演保護蠶桑的角色。反映了當時的鄉土風情,也說明莊園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明確的分工。另外,鮮卑本是遊牧民族一直居無定所的一個流浪民族,壁畫卻刻畫其從事農業活動,與漢族人民共同生產勞動,和平相處,因此這些壁畫也成為民族大融合的有力證明。

磚畫中那一幅幅採桑圖,一張張驅鳥護桑圖、婦女採桑圖,以及那絹帛、絲車等畫面,都十分真實,河西地區是一個桑蠶、絲織業區。在有的墓葬後壁磚面上,還繪著絲、絹及養蠶、繅絲用的器具——高足盤、扁籠、方盒、鍋、鬥、笊籬等。這些都是古代絲織業發達的明證。魏晉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但它用繪畫記載了這一輝煌的歷史片段,這是世界上用繪畫記錄歷史的一個創舉。

嘉峪關新城鎮政府院內的這棵飽經滄桑的古桑樹,就是遺存至今的古代植桑養蠶的見證。這棵古老的桑樹,樹幹粗大,樹冠如蓋。每到五六月份,還可以吃到鮮美的桑葚。

出遊乘犢車、露車,所見都是牛挽車。車輛不僅可以載人,也可載物,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在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中反覆出現數量較多。河西走廊歷代名馬頗多,以汗血馬、岔口驛馬最為優良。魏晉墓中出土的《配種圖》就是培育良馬的例證。彩繪磚畫《放牧圖》,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畜牧業的繁盛狀況。如今,河西地區雖已發展成為甘肅的糧倉,但畜牧業仍相當發達。

清流如織,綠洲無垠,我們彷彿聽到一種古老的聲音。“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瀟灑英姿和西域入貢的烏孫駿馬,正奮蹄浩浩蕩蕩向東奔去。

墓室5編號61畫有一男子肩膀落一獸鳥,胯下騎駿馬,正在追逐兩隻獵鳥。畫面經過了精心佈局:男子既不持弓也不握劍,而是緊拉韁繩。駿馬飛騰,獵鳥飛速之快則用其尾後陰虛長線刻畫。很顯然本畫根本目的並不在於刻畫獵鳥飛速之快。畫匠使馬緊跟獵鳥之後,奔跑高度與鳥相同,來凸現駿馬奔速之快才是本畫真正目的。表達手法與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有異曲同工之妙。墓室7編號46的壁畫:一乘馬車,前有一車僕,後有一跟隨。但是這幅畫中馬的造型有很明顯牛的痕跡。顯然是以牛車起稿後改為馬車的圖畫。在眾多的車騎圖中,這是唯一的一輛馬車圖,說明當時馬車在河西地區並不常見。飼養馬的基地,馬匹居然緊缺,此原因就在於馬匹主要用於征戰和狩獵,而不以農耕、駕車或食用為目的。故在農耕和駕車的壁畫中一律為牛,無一用馬。僅見的一輛馬車也是起稿為牛,畫成後才改為馬的。相比之下更突出牛的重要用途和馬的特殊作用。

漢魏時期,河西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代王朝重兵防守的戰略要地,有“河西不保,中原危機”之說。

嘉峪關依山靠水、地勢險要,是河西重鎮酒泉的門戶。為了抵禦匈奴對中原的侵擾,保證河西走廊這條中西經濟、文化交通要道的暢通,自漢代始,歷朝都在河西設郡屯兵防守,並先後多次派大軍西征,派使節出訪西域各國。龐大的營壘、營帳,是當時屯兵駐守的明證。嘉峪關魏晉墓中出土的這幅浩浩蕩蕩的軍事《出巡圖》,再現了當時出征前和外出巡遊的大規模場面。戰馬賓士,旌旗如潮,一群威武雄壯、頭戴鐵盔,身穿鎧甲,手握長矛,聲勢顯赫的威武之師,彷彿把人們帶到叱吒風雲、金戈鐵馬的古戰場。

漢武帝元狩二年,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驃騎將軍之職,統軍萬騎出隴西,立馬橫刀,耀武揚威,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河西之戰。殲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河西地區匈奴連遭數次打擊後,匈奴降漢者數萬人,號稱十萬,從此河西走廊正式歸入漢王朝的版圖,隨即又設了郡縣,史稱“列四郡,據兩關”。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兩關就是“陽關、玉門關”。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民族戰爭,也是一場歷史上首次雙方使用強大騎兵,以機動對機動,實施大規模的迂迴、包圍,遠端奔襲的戰爭。

河西歸漢。人民嚮往光復和自由。畫師飽含滿腔熱情,歌頌了領軍的統帥和士兵。他們雄赳赳,氣昂昂,前呼後擁著統帥,整個畫面,構圖疏朗,精細逼真,構思大膽。畫師把並排的五匹馬的馬頭畫成四個,而把馬尾畫成五個,他採取中國傳統“藏頭露尾”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意到筆不到的高超境界。《出巡圖》無論從構圖、線條、色彩、形象或者從它反映的現實生活內容,都為研究我國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