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格律

擊方藍字關注我們

古體詩亦稱

“古詩”、“古風” ,產生於漢魏六朝時期。這種詩歌體裁由於比較自由,格律寬鬆,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近體詩(格律詩)極其興盛的唐代以及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仍然是詩人們十分喜愛的體裁,創作者層出不窮,其中更不乏優秀作品。在我國文學史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我們說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但不等於它沒有格律。它既然是一種獨立的詩體,就必然有其獨到的特點和規範。這一節,我們就對古體詩的格律進行探討。

第一節

古體詩的句式

古體詩對句式的要求不是太嚴格,一是每首詩的句數不受限制,二是每句詩的字數也沒有硬性規定。因此它的種類繁多,有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之分。

一、六言詩

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於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

“六言”,但均不見傳。而現在所能見到的,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六言詩也有古體近體之分,但都不是很流行,故不作更深入的研究,僅舉兩例欣賞。孔融的古體詩《六言》: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未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劉長卿的絕句《發越州赴潤州使院留別鮑侍御》:

對水看山別離,孤舟日暮行遲。

江南江北春草,獨向金陵去時。

二、五言古詩

簡稱

“五古”。全篇每句由五個字組成,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經六朝和隋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五言古詩的句數不受限制,如孟郊的《遊子吟》只有六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杜甫的《佳人》卻有二十四句: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三、七言古詩

簡稱

“七古”。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起始於漢代民間歌謠。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七言古詩大為發展,與五言古詩同為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其句數亦不受限制。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只有六句:

風吹柳花滿店響,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岑參的《白雪歌

·送武判官歸京》卻有十八句: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戶鐵衣冷難著。

翰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摯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四、雜言詩

雜言詩最初出於樂府,句子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一句中最短有一字,長的一句可達九個字或十個字以上,以三個、四個、五個、七個字相間雜者為多。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共四句,其中五個字的兩句,六個字的兩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又如李白的《蜀道難》,一共四十六句,其中以七字句為主,有二十一句,另外還有三字句二句、四字句七句、五字句八句、八字句一句、九字句六句、十一字句一句。

噫噓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流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回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此外,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兵車行》、李白的《將進酒》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等,都是雜言詩。過去,一般都把雜言詩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如《唐詩三百首》,這種分法其實有些不夠確切,在此,我們把它們單列開來,便於習作時參考。

第二節

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嚴格的要求。我們在寫作古體詩時,句中用字可以不受平仄的限制。但是,唐代以後,詩人們為了追求古體詩的音韻和諧,也為了區別于格律詩,就特意使用一些格律詩中禁止使用的平仄格式。就五言、七言古體詩的

“三字腳”來說,其常用的格式有四種:①仄平仄;②仄仄仄;③平仄平;④平平平。例如:

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

(仄平仄)

山月隨人歸。

(平平平)

卻顧所來徑,

(仄平仄)

蒼蒼橫翠微。

(平仄平)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平平平)

綠竹入幽徑,

(仄平仄)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仄仄仄)

美酒聊共揮。

(平仄平)

長歌吟松風,

(平平平)

曲盡河星稀。

(平平平)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李商隱的《韓碑》

元和天子神武姿,

(平仄平)

彼何人哉軒與羲。

(平仄平)

誓將上雪列聖恥,

(仄仄仄)

坐法宮中朝四夷。

(平仄平)

淮西有賊五十載,

(仄仄仄)

封狼生貙貙生羆。

(平平平)

不據山河據平地,

(仄平仄)

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聖相相曰度,

(仄仄仄)

賊斫不死神扶持。

(平平平)

腰懸相印作都統,

(仄平仄)

陰風慘澹天王旗。

(平平平)

愬武古通作牙爪,

(仄平仄)

儀曹外郎載筆隨。

行軍司馬智且勇,

(仄仄仄)

十四萬眾猶虎貔。

(平仄平)

入蔡縛賊獻太廟,

(仄仄仄)

功無與讓恩不訾。

(平仄平)

帝曰

“汝度功第一,

汝從事愈宜為辭

” (平平平)

愈拜稽首蹈且舞,

(仄仄仄)

“金石刻畫臣能為。(平平平)

古者世稱大手筆,

(仄仄仄)

此事不繫於職司。

(平仄平)

當仁自古有不讓

”,(仄仄仄)

言訖屢頷天子頤。

(平仄平)

公退齋戒坐小閣,

(仄仄仄)

濡染大筆何淋漓。

(平平平)

點竄堯典舜典字,

(仄仄仄)

塗改清廟生民詩。

(平平平)

文成破體書在紙,

清晨再拜鋪丹墀。

(平平平)

表曰

“臣愈眛死上”,(仄仄仄)

詠神聖功書之碑。

(平平平)

碑高三丈字如鬥,

(仄平仄)

負以靈鰲蟠以螭。

(平仄平)

句奇語重喻者少,

(仄仄仄)

讒之天子言其私。

(平平平)

長繩百尺拽碑倒,

(仄平仄)

粗沙大石相磨治。

(平平平)

公之斯文若元氣,

(仄平仄)

先時已入人肝脾。

(平平平)

湯盤孔鼎有述作,

(仄仄仄)

今無其器存其辭。

(平平平)

嗚呼聖皇及聖相,

(仄仄仄)

相與烜赫流淳熙。

(平平平)

公之斯文不示後,

(仄仄仄)

曷與三五相攀追?

(平平平)

願書萬本誦萬遍,

(仄仄仄)

口角流沫右手胝。

傳之七十有二代,

(仄仄仄)

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平平平)

古體詩四種常用

“三字腳”格式中,較常用的是“平平平”和“仄仄仄” 。上例李商隱的《韓碑》共52句,其中“三字腳”是“平平平”和“仄仄仄”的就有31句,其中押韻句二十七句就有十四句用了“平平平”。非押韻句二十五句就有十七句用了“仄仄仄”。

“三字腳”用“仄仄仄”的,也叫“三仄腳”,在格律詩中一般不允許或者極為少見,但古體詩卻把它作為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三字腳”用“平平平”的,又叫三平調,這在格律詩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而古體詩卻喜歡在押平聲韻時使用。這種手法在五言古詩中較為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像前面所列舉的例子《遊子吟》中的“遲遲歸”和“三春暉”就都是三平調 。三平調在七言古詩中極為常見,有時甚至連續疊用三平調,以追求一種特別的韻味。如杜甫的《歲宴行》: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

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

鳴桑弓

去年米貴缺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

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

南飛鴻

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

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

和青銅

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

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

何時終

該詩平聲

“冬” 、“東”鄰韻通押,共有十個韻句,其中就有七個用的是三平調。而且最後六個連續疊用。

第三節

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沒有具體要求。作者可以根據修辭需要自行安排。在不少優秀古體詩作品中,全篇沒有對仗的為數不少。如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就沒有一句對仗: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然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古體詩的對仗可以用在詩中任何地方,沒有嚴格要求。如杜甫的《前出塞(其六)》: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中的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是對仗句。再看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

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

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中第一句的前八個字和第二句的前八個字相互對仗

,第九句和第十句對仗。

由於古體詩在平仄方面的要求比較寬鬆,其對仗也相對寬鬆。一是出句與對句可以同字,而且經常出現。如前面所舉杜甫的《前出塞(其六)》中的

“挽弓

挽強,用箭

用長

”和“射人

射馬,擒賊

擒王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

日之日

不可留,亂我心

日之日

多煩憂

”和“抽刀斷水水

流,舉杯銷愁愁

就有不少同字相對。二是同聲字可以相對,即可以平對平,仄對仄。如上例中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中的“人”和“賊”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中的“刀”和“杯” ,就是平對平。又如白居易《凶宅》中的“

梟鳴松桂枝,狐藏蘭菊叢

” 、“風雨壞簷隙,蛇鼠穿牆墉” ,

則平對平、仄對仄兼而有之。

第四節

古體詩的押韻

古體詩的用韻比較寬鬆,一般隔句押韻(即雙句的最後一個字入韻),平、上、去、入四聲都可以押,但四聲之間一般不能通押。具體地說,就是平聲和上、去、入聲不能通押,上、去聲不能和平、入聲通押,入聲也不能和平、上、去聲通押。特別要提醒的是,入聲字雖然也是仄聲字,但與同樣是仄聲字的上、去聲不能通押,上、去聲之間也極少見通押。一首詩中,既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還可以使用鄰韻。

用新韻寫古體詩,則無須顧及入聲和鄰韻,只考慮平聲和仄聲就行了。

古體詩的用韻情況如下:

1、只押平聲韻。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共二十四句,十二個韻腳字全用“七陽” 。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2、只押上聲韻。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通篇十句五韻,用的是“二十二養” 。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3、只押去聲韻。如杜甫的《夢李白二首》之一,十六句詩八個韻,用的是“四寘” 。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4、只押入聲韻。如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八句四韻,押入聲“陌韻” 。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5、鄰韻通押。如儲光羲的《樵夫詞》,平聲“四支” 、“五微”通押。

山北饒朽木,山南多枯枝。(四支)

枯枝作採薪,爨室私自知。(四支)

詰朝礪斧尋,視暮行歌歸。(五微)

先雪隱薜荔,迎暄臥茅茨。(四支)

清澗日濯足,喬木時曝衣。(五微)

終年登險阻,不復憂安危。(四支)

盪漾與神遊,莫知是與非。(五微)

6、換韻。換韻也叫“轉韻” 。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受平聲韻、仄聲韻限制,也不限於鄰韻。換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有的還會出現數次換韻的情況。

一次換韻的如李白的五言古詩《月下獨酌四首》之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

前八句的韻腳字是

“親、人、身、春”屬平聲真韻,後六句的韻腳字是“亂、散、漢”屬去聲翰韻。

多次換韻的如李頎的七古《送陳章甫》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守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全詩共十八句,五次換韻。前四句韻腳字

“黃、長、鄉”屬平聲陽韻,第五、六、七、八句的韻腳字“蕩、顙、莽”屬上聲養韻,第九至十二句韻腳字“曹、毛、高”屬平聲豪韻,第十三至十六句韻腳字“黑、得、息”屬入聲職韻,最後兩句韻腳字“多、何”屬平聲歌韻。

第五節

古體詩中的特殊詩體

古體詩在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完善自身格律的同時,不斷地汲取營養,借鑑各個時期優秀作品的精華和創作手法,以豐富自己的詩體。下邊介紹古體詩中幾個特殊詩體。

一、古絕

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就已經有了絕句。唐以前的絕句講究押韻,但平仄較自由。因近體詩也有絕句,格律嚴謹,後人即用

“古絕句”以區別於近體絕句。古絕既可以押平韻,也可以押仄韻,以五言較為多見。

(一)押平聲韻的古絕,一般第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最末一個字通常用仄聲字。第一句有時可以不押韻,末一字可平也可仄。例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又《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二)押仄聲韻的古絕,第三句最末一個字通常用平聲字。一般第一、二、四句押韻,首句也可以不押韻,末一字平仄均可。例如裴迪的《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邱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園裡。

再如孟郊的《喜雨》:

朝見一片雲,暮成千裡雨。

悽清溼高枝。散漫沾荒土。

又如李紳的《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用律句的古絕。這種絕句押的是仄韻,但句中的平仄格式則採用律絕的格式。有的還採用律絕的變格和拗救。例如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

(平平仄仄平)

但聞人語響。

(仄平平仄仄)

返景入森林,

(仄仄仄平平)

復照青苔上。

(仄仄平平仄)

再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

(平平仄仄仄)

“不”字應平變仄)

處處聞啼鳥。

(仄仄平平仄)

夜來風雨聲,

(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

“風”救“夜”)

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二、律古

唐代的詩,有一部分介於古體詩和近體詩之間,由古體詩的句子和符合格律詩平仄要求的句子共同組成。這種詩形成的原因難以考究,或許是格律詩尚未完全定型時的作品,或許是在寫古體詩時受了格律詩的影響,也可能是在寫詩時根本就沒有考慮古體詩和格律詩的格式,只是按照思路寫出來,無意間形成的一種風格。後人把這類詩叫做

“入律的古風” ,本人在此簡稱為“律古” 。也有人將那些大部分句子符合格律詩要求的詩歸入近體詩。嚴格地講,這應屬於古體詩一類。

例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仄平仄平平仄仄)

此地空餘黃鶴樓。

(仄仄平平平仄平)

黃鶴一去不復返,

(平仄仄仄仄仄仄)

白雲千載空悠悠。

(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歷歷漢陽樹,

(平平仄仄仄平仄)

芳草萋萋鸚鵡洲。

(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鄉關何處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煙波江上使人愁。

(平平平仄仄平平)

該詩首句不入韻,四個韻腳字

“樓”“悠”“洲”“愁”都是平聲尤韻的字;從平仄格式上看,第一聯和第二聯的出句都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對句有個“三平調” 。但第三聯和第四聯都符合格律詩的平仄格式,且第三聯對仗工整。這首詩就是一首入律古風,屬於古體詩的一種,但《唐詩三百首》卻將其歸入七律了。

三、柏梁體

柏梁體

”是七言古詩的一種。相傳漢武帝元鼎二年春,在長安城中北門內,修築一臺,以香柏為梁,故曰“柏梁臺” 。武帝經常在柏梁臺上擺酒設宴,召群臣和詩聯句,會七言詩的才能上得此臺,每人一句,每句用韻,一句一意。這種和詩聯句的方式,由於系當場即興對句,往往質量不高。以後就形成一種獨特的詩歌體裁,由一人單獨完成,每句七字,句數不受限制,句句押韻。最初並沒有“柏梁體” 這個名稱。到了南北朝時期,古體詩發展成熟,隔句押韻已成為常用的押韻形式,這種每句押韻的形式反而顯得別成一體,又因它起源於柏梁臺聯句,故稱之為“柏梁體”。這種體裁較為高雅,常為帝王所採用。如現存最早的純粹的七言詩——三國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就是一首柏梁體: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在河南焦作雲臺山風景區豎有一碑,上書清乾隆皇帝巡遊此地時所寫的一首《七賢詠》就是

“柏梁體” ,現抄錄如下:

嵇生放達意真豪,祠宗青眼誇神交,

啟事吏隱何妨濤。沛國豫流行陶陶,

向秀佐鍛爐錘操,小阮不愧玉樹曹。

阿戎清爽舞濁醪,竹林之遊芳躅高,

延亡過激山去朝。五君成詠寓貶褒,

我過山陽望古遙。土阜惟見橫

岧嶢

猶使逸興軒軒飄。

“柏梁體”也常為詩人所用。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就是一首柏梁體: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本人在讀過乾隆皇帝的《七賢詠》以後,依其意,用其韻也寫一首

“柏梁體” :

次乾隆帝《七賢詠》原韻

翠竹拔天英氣豪,魏晉名賢結至交。

歸隱山陽伴林濤,行吟放歌樂陶陶。

訟案遭誣守節操,笑吹橫笛對陰曹。

高頌酒德品甘醪。

白眼向禮自清高,崇法拒儒斥當朝。

山折王貪多貶褒,彈絲弄阮任逍遙。

黃沁源長雲臺嶢

,思舊歌悠滿天飄。

詩中七賢指魏晉間七個文人名士,即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