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上週末與好友觀看了《知己》這部話劇,主要表達的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情誼,講述了顧貞觀為救知己忍辱負重,最終發現故人不再便割袍斷義的故事。想起前段時間瀏覽文章時看到《知己》這部話劇之後會由大劇院主動聯手京津滬臺四地的藝術家,共同打造原創京劇《金縷曲》。不由感慨這部話劇究竟為何短短几年時間能夠被大眾認可且經久不衰,也不禁開始思考命運對於主角顧貞觀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知己情誼最是難得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知己》這部話劇主角便是顧貞觀。提到顧貞觀,很多人或許不瞭解,但是你們一定聽說過他的知己納蘭性德。還可能有人聽過他寫的金縷曲中的名句“季子平安否?”顧貞觀出身於詩書之家,天賦異稟且極具才情,尤其擅長書寫古詩詞。顧貞觀曾與陳維嵩、朱彝尊並稱明末清初“詞家三絕”,同時又與納蘭性德、曹貞吉共享“京華三絕”之譽。最受後人稱道的便是他與吳兆騫的知己情意。何為知己,知己便是一日三餐、晨暮日常、良辰美景,皆能與你同行。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提到這份知己情誼,不得不說就算放在當今社會也很是難尋, 顧貞觀為了解救知己吳兆騫,甘願放下身段進入丞相府,只為了老闆娘所說的一句話“要做官找索三,要講情問老明”,為了讓大學士明珠講一句情,苦苦等待數年。

為知己付出一生,便是自身最好的結局

世人皆稱道顧貞觀的知己情誼,皆讚美顧貞觀奔波營救,皆懂得顧貞觀的辛酸不易。卻不曾想過依照顧貞觀的性格若不是與吳兆騫的這段知己情誼,他的生活或許會更加慘淡。或許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便是自身最好的結局。

終難為了現實而放棄自身的氣節

之所以覺得如此是最好,首先是因為顧貞觀的氣節。在知己這出話劇的開頭吳兆騫的僕人就曾提到江南人稱自家大官人是李白,而顧貞觀被稱為杜甫,由此可見兩者才情相當。正是這份才情引出後面茶館中讓顧貞觀作詩的情節,顧貞觀最初本不願,經過大學士府師爺三兩句話便改變了心意,並以茶壺為題做了一首打油詩。讓顧貞觀改變心意的師爺究竟怎樣展示的神通呢?師爺首先肯定了顧貞觀最為讀書人的氣節,隨後便表達了朝鮮國人對顧貞觀所做詩詞的尊敬,短短兩步讓顧貞觀對作詩一事也是當即應允。這段情節不難看出顧貞觀身上讀書人的氣節。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很多時候讀書人經歷最多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原因就是氣節,李白不願意違背自己的氣節縱有才情最終也未能在官場上一路坦途,蒲松齡不願意違背自己的氣節縱使文章被人稱道也終身窮苦。顧貞觀也是如此,大約在順治末年,還是青年的顧貞觀辭親遠遊到達京師。當時京城人才濟濟,立足不易。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康熙元年,顧貞觀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關卿何事不成眠”一句被尚書龔鼎孳和大學士魏裔介知曉,從此開啟了官場的一段坦途時光。康熙三年,顧貞觀任秘書院中書舍人。康熙五年,中舉改任國史院典籍,官至內閣中書。康熙六年康熙南巡,他作為扈從隨侍左右,此時的他達到了讀書人所夢寐以求的高峰。但好景不長,因為顧貞觀的才子性情和政治格格不入,短短四年時間到康熙十年,便受同僚排擠落職歸裡,自稱“第一飄零詞客”。顧貞觀如曇花一現般的十年官場生涯向我們證明了有些人的高樓起、宴賓客、樓塌了不僅是因為人品和才學也可能是因為自身的氣節。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之所以覺得如此是最好,其次是因為顧貞觀的選擇不多。顧貞觀生於江南士族之家,曾祖父顧憲成是東林書院和東林派的創始人,祖父顧與渟是四川夔州知府,父親顧樞是東林學派另一領袖高攀龍的門生,母親王夫人也是生長於詩書之家。出身於這樣一個詩書之家的顧貞觀成為讀書人很是理所當然。清朝讀書人謀生的手段無非以下四種,做官、教書、做師爺和做商人。其中師爺大多為紹興人,基本上趨於承包的狀態,商人一般賣書或字畫,以顧貞觀的家庭情況很難讓他落魄到這種地步,綜上教書成了顧貞觀唯一的選擇。

教書總要選擇地點和學生,當今社會被大家熟知的輔導機構中新東方應該有姓名,眾所周知新東方在北上廣深這類大城市的師資力量是最強的。古代也是如此,就教書而言京師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當今社會,最受大眾追捧的便是帶出狀元的名師。古代也一樣,縱觀康熙年間的才子太難找到如納蘭性德那般的好學生。顧貞觀佔著大學士府上教書的天時,佔著京師的地利,佔著為知己奉獻,世人皆稱讚的人和。如此看來,雖然生活總有煩悶時,但也已然很好。

當時境遇,只得如此

之所以覺得如此是最好,最後是因為顧貞觀的當時狀況。透過話劇中師爺與顧貞觀的對話不難窺出一二。當師爺提出不如暫居京城設法營救,顧貞觀卻回答到自己現在在京城連衣食生計都很難。在這樣的現實下,如何選擇恐怕不難抉擇。

試想一下若是當初顧貞觀未曾應知己吳兆騫茶館之約或許他便見不到大學士府上的師爺也很難獲得做西席教授納蘭性德的機會;若是他未曾為知己付出良多,就算成為了納蘭性德的老師也不過會如其他老師一般泯然眾人矣,很難被納蘭性德引為知己;若不是成為了納蘭性德的知己後世之人又能有幾人能夠記得顧貞觀的姓名呢?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或許冥冥中命運便承了顧貞觀為知己付出的情,顧貞觀在為知己付出的這些年不單獲得了一眾世人的尊重,而且獲得了納蘭性德知己般的對待,正是這份對待讓他未被生活磨去稜角依舊保有讀書人的氣節。或許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便是自身最好的結局。

顧貞觀-為知己付出一生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