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前不久歷史劇《大明風華》熱播,一時間關於明朝的皇帝、大臣、後宮嬪妃都成了熱搜的話題,從最開始的“恐怖版”朱元璋,再到孫若微原型都引發了爭議。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大明風華》中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公元1398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一個男孩在美麗的杭州西湖邊上出生了,這個小孩就是于謙。于謙從小胸懷大志,他最崇拜的便是南宋的愛國文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書桌旁掛著文天祥的畫像,數十年如一日,追慕之心從未改變。他立志要以文天祥為榜樣,要成為一個像文天祥那樣博學多才、忠勇愛國、忠肝義膽、清風凜然的全能型人オ。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經過數十年的寒窗苦讀,功夫不負有心人,于謙在1421年高中進士,他的學識和才華讓他在皇帝面前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每次上奏聲音洪亮,觀點鮮明,不僅能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而且往往能一針見血,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時間長了,皇帝越來越信任他。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參與朝政的于謙勤勤懇懇,可是無論多忙,他始終保持著毎天讀書的好習慣。在他的家中,沒有奇珍異寶、沒有黃金萬兩,即使身居高管,仍舊是兩袖清風。于謙的家中最值錢的就是他豐富的藏書。他特別認同南宋學者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始終保持思維的活躍、思想的睿智,讀書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途徑。關於讀書,于謙有自己的心得,他有一首著名的《觀書》詩,表達的便是他對讀書的熱愛與痴迷。

《觀書》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讀書的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就像是于謙的親密老友,他們朝夕相處卻永遠不會彼此厭倦。于謙把書當作自己的朋友,而這個朋友就像一面鏡子,隨時都能照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因此無論清晨還是黃昏,無論心情是憂傷還是高興,每一天于謙都要讀書。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這兩句並不是于謙自誇讀書一目十行,讀書速度很快,而是強調博覽群書之後,胸襟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一天不讀書就會覺得百無聊賴,只有讀書才能讓自己心無雜念,思想的世界也變得澄明開朗。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這是化用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因為讀書才能給人輸送源源不斷的思想的活力,就好比活水源頭,也好比春天溫暖的東風每年都會催開鮮花,催綠柳條。人的年紀會越來越大,思想卻永遠不會老去。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讀書的妙處也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那些紈絝子弟就不能理解,他們騎著裝飾華美的馬,到處去尋芳遊玩,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他們就不會相信住在簡陋書房的我,也能享受到最芬芳的春天。因為有書的地方“自有顏如玉,自有黃金屋”,讀書的氣息,令人沉醉,令人幸福。

讀書不僅賦予了于謙學識,更培養了他高尚的氣節。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舉進犯。宦官王振唆使英宗御駕親征,英宗聽信花言巧語,以為御駕親征和打獵差不多,又好玩又可以大擺皇帝的威風,於是欣然同意。當時的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于謙都極力勸阻英宗不要擅作主張,不可自己出徵,更不能隨隨便便輕信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宦官!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然而此時的明英宗已經被王振忽悠得昏了頭,他自信的率領五十萬大軍,威風凜凜地御駕親征。如此草率地面對戰爭,結果當然可以預料。也先大獲全勝,王振在亂兵中被打死,英宗被活捉。也先的野心一下子膨脹起來,既然明朝的皇帝都是人質,還有什麼不能做的?他們覺得乘勝追擊消滅明朝簡直是唾手可得。於是便揮鞭直指北京,準備一舉拿下大明都城。

明朝詩人于謙寫了一首詩,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

此時明朝朝野亂成一片,皇帝被俘,兵臨城下,如何是好?幸好此時還有于謙,他臨陣不亂,頭腦清醒地主持大局:他主張擁立英宗的弟弟,暫時穩定朝局,這就是歷史上的明景帝。明景帝任用於謙為兵部尚書,全面指揮抵抗。在於謙的努力下,明朝廷不但保住了北京,阻止了入侵,平定了朝廷亂象,而且於謙還迎回了明英宗,尊為太上皇。因為于謙的臨危不亂和正直果敢,明朝面臨的這一場滅亡危機才得以化解。可悲的是,最終於謙難逃命運的捉弄,即使自己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終還是遭人誣陷,明英宗復辟後,因“謀逆”罪將於謙投入大獄。最後于謙被明英宗冤殺,直到明孝宗時期才得以平反,諡號“肅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