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宋陵即北宋皇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南有嵩山,北有黃河;是北宋(960-1127年)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宋陵共有300餘座陵墓,佔地面積約156平方千米,所存700多件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陵墓群涵蓋了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餘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圍繞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名將勳臣墓300餘座。如寇準、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開創了幾種設定陵區的先河,體現了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的皇家秩序,形成了理論嚴謹、獨具特徵的皇家喪葬文化。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命“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祥瑞、兆候的機關)趙修己、內客省使王仁贍等改卜安陵(即永安陵)於西京(洛陽)鞏縣之鄧封鄉(今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將埋葬在東京(開封)東南的父母的遺骨遷葬到鞏縣西南。從乾德元年(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按照自然環境和北宋皇帝的埋葬順序,宋陵分為西村陵區、蔡莊陵區、孝交陵區、八陵陵區。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西村陵區在鞏義西南部,在西村鎮常封村以西,又稱“龍窪”,有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祔葬九座后妃陵,陪葬子孫墓141人。蔡莊陵區位於芝田鎮蔡莊北嶺上,緊鄰310國道,宋時稱“臥龍崗”,有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祔葬三個皇后,陪葬大臣墓有: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孝義陵區即鞏義市區內,有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祔葬兩個皇后和五個公主陵,陪葬大臣墓有:趙普、楊延昭、狄青等。八陵陵區在芝田鎮八陵村南,建有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祔葬八個皇后陵和四個公主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北宋的諸帝、後陵中,8座皇帝陵儲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佈在西村、蔡莊、孝義、八陵4個陵區,佔地30餘平方千米。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宋陵的諸帝陵園建制統一,平面佈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4部分組成,圍繞陵園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宋陵範圍內收集了一批墓誌和碑記,其中包括親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孫,如楊國公主墓誌、益王墓誌、燕王墓誌以及燕國公主追封記、鄧國公主追封記等。此外,還發現許多綠釉琉璃瓦和瓦當,說明宋陵建築已使用琉璃構件。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宋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向北為望柱1對、 馴象人1對、 瑞禽1對、 角端1對、 仗馬1對、控馬官4對、虎2對、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1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1913年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舊照,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錦繡,背置蓮花座。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鍘,腕有鐲,戴大耳環,其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番使,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