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在《水滸傳》第二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中,魯智深曾對史進說過這麼一段話:

“灑家聽得說,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

而在之後,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被官府緝拿時,小種經略相公為他開脫,聲稱魯智深曾在父親老種經略相公手下做過事,如今犯了錯必須要知會老種經略相公一聲,魯智深這才得以有機會免除死罪。

由此可知,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其實是一對父子,那麼在宋朝歷史上真的有這兩個人嗎?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先來說說“老種經略相公”——此人名叫種(chóng)諤,是北宋時期防守邊疆的大將。

年輕時的種諤子承父業擔任延安清澗縣令,與政務能力相比,他的軍事才能更加突出,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迫降嵬名山”。

當時,西夏大將嵬名山的弟弟夷山向種諤請降,種諤一面向上級陸詵報告,一面飛奏朝廷。陸詵認為夷山是詐降,因此不認可種諤接下來的軍事行動。

但種諤卻認為不管是不是詐降,宋軍都應該主動出擊,於是他不等朝廷下令就派兵潛入了綏州圍住了夷山和嵬名山兩兄弟的大營,無奈,嵬名山只能被迫投降,種諤一舉收復了綏州城和上萬名將士。

憑藉這份功勞,種諤升任延安經略,被稱為“老種經略相公”。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不過,宋朝的武將大多沒什麼好下場,之後爆發的“永樂之戰”就證明了這一點。

宋神宗時期,宋軍和西夏頻頻爆發戰爭,儘管宋夏雙方互有勝負,但對於北宋來說,戰爭的收益很低,於是延州守將沈括建議沿橫山山脈修築堡壘將西夏攔在荒漠以西。

種諤非常贊同沈括的想法,神宗皇帝也派人到橫山一帶勘察地形,但問題就出在派去勘察地形的人身上——此人唯恐抗擊西夏的功勞被沈括、種諤兩人奪走,便故意將錯誤的地形資訊彙報給皇帝,並建議修築永樂城拒守。

永樂城所處地方極度缺水,一旦敵軍切斷水源,守城士兵必然軍心打亂,三國時期的“馬謖大意失街亭”就是前車之鑑,但宋神宗不為所動聽信讒言修築了永樂城,結果西夏軍隊果真切斷了宋軍的水源供給,宋軍大敗。

而種諤因為看不慣朝中奸佞的做法,並沒有前去增援,被宋神宗治罪,最終鬱鬱寡歡而死。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小種經略相公”——此人名叫种師道,是種諤的兒子,北宋末期的著名將領。

起初,种師道是擔任的文官職務,後來被宋徽宗賞識改任武將,上級領導是大奸臣童貫,身為名門之後的种師道怎麼可能會甘心和童貫成為一丘之貉呢?

因此他也不受童貫的待見,仕途很不順利。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宣和元年,种師道奉宋徽宗的命令修建了葦平城,還未等到竣工,种師道就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葫蘆河之戰。

當時葦平城的工期才進行到一半,西夏人為了突破宋軍的防禦決定先下手為強,一支3萬人的部隊火速趕到葫蘆河一帶,种師道將手上僅有的8000人依葫蘆河列陣,兩軍呈對峙之勢。

面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宋軍,西夏軍隊頗有些遲疑——在他們的印象裡,宋軍一向是畏戰的,如今的決戰態勢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

而就在西夏軍隊遲疑之際,种師道悄悄派出了一支小分隊繞到西夏軍隊後面發起突襲,並揚言宋軍的援軍到了,前後夾擊之下,西夏軍隊大敗。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針對西夏的戰爭還沒分出勝負,遼國和金國對北宋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因為不能兩線同時作戰,种師道便向朝廷主張利用遼金矛盾聯遼抗金。

沒想到,這一主張卻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尤其是文官集團,他們搬出了民族大義、國家大義等託辭力主開戰,絲毫不顧及宋軍的戰鬥實力。

無奈,种師道只能被彈劾免職,後來金兵大舉南侵,朝中無人可委派,种師道又官復原職。

《水滸傳》裡的“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結局很悲慘

解除金兵的危機後,金人要求和宋軍談判並脅迫宋朝政府割地,种師道又站出來反對,本來以為這個意見會和文官們一致,但沒想到文官集團一下子又翻了臉紛紛要求同意金人的要求,結果种師道再次遭遇貶謫。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幾個月後,金兵大舉進攻汴京,种師道再次被徵召——這宋朝政府真的是做得出,無難時棄用,有難時起用,臉都不紅一下。

公元1126年,种師道因勞累過度而死,在他死後不到半年,“靖康之變”就爆發了,北宋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