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世人皆知,造紙術、活體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其中尤以“火藥”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最為深遠,特別是用以戰爭;如今的“火器”時代,小到地雷、子彈,大到巨炮、坦克,幾乎所有武器都離不開“火藥”的影子。甚至有人認為,“火藥”這種東西就不該被髮明出來,因為它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傷亡;但是,最初的“火藥”卻並非用在軍事領域,而且它的發明人還是一位懸壺濟世的“藥王”。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或許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火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發明人,因為他是我國古代“煉丹術士”無意間發明的;的確如此,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經對“火藥”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時雖然不清楚其原理,但是已經開始在生活中熟練運用了“火藥”配方中的主要元素之一“木炭”。那時候人們對科學的認知比較匱乏,在利用“木炭”取暖的時候,某些巧合環境下下會發生“噼噼啪啪”的小規模爆炸,在當時被認為是“神蹟”;直到商周時期,“木炭”才被世人熟練應用,並開始與其他元素混合使用,比如“煉丹”。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再到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各國君王、貴族對“得道長生”有著一種瘋狂的崇拜,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有需求就有供應,“煉丹術”應運而生;當時以“巫山術士”為首的一些煉丹家開始嘗試把各種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後再透過“火”形成一種使人有特殊反應的“丹藥”,或是口吐白沫,或是全身抽搐,這些表現在今天看來肯定是一種病態反應,但是在千年前,這種反應卻成了一種與“神”溝通的媒介。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至於火藥的另外兩種元素,“硫磺”和“硝石”,也是我國人民很早就已經發現並利用的東西,“硫磺”據說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發現,當時主要用於“洗澡”,可以起到止癢的作用;“硝石”是則牆角散落的“土硝”,最早應用與染色或者防腐,以後又應用於醫學,南北朝時期有《草木經集註》,書中就有硝石的記載“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當然,這都是後世對木炭、硝石和硫磺的認知,早在千年前,這些都是“煉丹家”常用的材料;據傳,也正是“煉丹術士”將這三種元素無意間混合在一起,又剛好達到一定比例,這才發生了爆炸,“火藥”也就應運而生。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但是,這種最初的“火藥”並未被重視,反而誤認為是一種“神靈發怒”的表現,自然也就沒有流傳下製作方法;直到隋朝,才真正誕生了最原始的“火藥配方”,即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但這種“火藥”幾乎沒有可利用的價值,更難比威力巨大的“黑火藥”;黑色火藥的誕生是在9世紀末的唐朝時期才真正誕生,這裡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世人皆知,“孫思邈”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醫藥學家,正是他總結唐朝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藥、針炙等醫學內容,編著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孫思邈”在我國傳統醫學上做出了極大貢獻,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藥王‘’。“醫藥學家”其實只是孫思邈眾多稱呼中的一個而已,他還是我國“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一位與“葛洪”齊名的“煉丹家”,世人又稱之為“孫真人”。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孫思邈”生活在隋唐年間,他對古代“煉丹術”也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在蒐集古代藥方時,對“煉丹家”的經驗尤其感興趣;後來在古代“煉丹家”遺留下來的經驗基礎上,蒐集並總結了河洛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終發明出了“硫磺伏火法”這種黑色火藥的配方。因此說,雖然“火藥”的歷史很悠久,但是真正的開創者和傳播者,乃是“藥王”孫思邈;但是,最初的“黑火藥”卻不是運用在軍事領域的。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直到宋代,我國人民才對“黑火藥”熟練應用,最初的應用領域說出來有些尷尬,既不是軍事,也不是醫藥,而是“娛樂”;宋人將“黑火藥”運用在馬戲、雜耍和木偶戲中,名曰“藥發傀儡”,代表曲目有抱鑼、硬鬼、啞藝劇等。後來又出現了利用黑火藥製成“爆仗”和“吐火”等;當然,隨之出現的還有“魔術”表演,時人又稱之為“幻術”,如吞煙、噴火、遁人、變物等,這些基本都是供人“娛樂”而已。

孫思邈能稱“藥王”,不是因為千金方,而是一種藥,世界為之膽寒

直到“黑火藥”走出國門,在外國人手中才真正應用於軍事領域;相信“孫思邈”發明火藥,其本意肯定不是將其變成殺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