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在古代,因為交通原因,相隔兩地的人想要再見或者是離開故鄉的人想要返回,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古人筆下的離別便寫得深刻而悽婉,同樣,對於思念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其實在古代社會,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不會離開故土的,一般經常身在異鄉的,要不就是走南闖北的生意人,要不就是在外遊學或者做官的讀書人,就像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都是客居他鄉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不過這些思念哪怕再黯然也只是在他鄉,還在同一個國度。但是對於一些特殊的人,她們身處異國,基本一生再難回到故鄉,比起身處他鄉的人,她們不僅要承受思念的哀愁,還要飽受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的無奈,其中孤苦悲傷又豈是外人能夠感同身受。這種人就是在古代遠嫁和親的公主,就像文成公主一樣。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詩,正是出自一位遠嫁異國的和親公主之手,流傳了2000多年,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這首詩的作者是漢代遠嫁烏孫的公主劉細君。劉細君是漢武帝的侄孫女,父親江都王劉建和母親因為宮廷政變以謀反罪被賜死,不過劉細君卻倖免於難,被封為江都公主。為了鉗制烏孫國和匈奴結盟,漢武帝便下旨將劉細君嫁給烏孫國王獵驕靡,因為膚白貌美,劉細君被烏孫百姓稱為“柯木孜公主”。當時的劉細君本是豆蔻年華,而獵驕靡已然是個老頭子,而且本就身處異國,語言不通,劉細君的寂寞孤苦自不必多言,所以哀愁之餘寫下這首《悲秋歌》,而在寫下這首詩後沒多久,劉細君也不幸去世,只在烏孫生活了五年。

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這首詩前兩句交代了劉細君的處境,自己被漢帝國遠嫁給異國的烏孫王,和故國天各一方,看似簡單介紹,但是從“天一方”“遠託”“異國”這些詞中不難發現劉細君的哀怨,究其原因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劉細君嫁到烏孫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無奈之舉,是為了政治目的,在大勢裹挾之下這個弱女子也只能隨波逐流。

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中間兩句則是闡述烏孫國和漢帝國在習俗上的不同,不管是居住還是飲食,其實兩國之間都是有很大差異的,作為公主的劉細君在漢帝國過的自然是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這樣突然變化的生活習俗,對於劉細君來說無疑是難以習慣的,這也為後文的思歸埋下了伏筆。

年輕貌美的公主奉旨遠嫁個老頭,寂寞地寫下此詩,流傳了2000多年

最後兩句是劉細君對於自己思鄉憂思的表達,住在這裡常常思念家鄉,但是在內心深處她知道她遠嫁的意義,是為了和親,所以對於自己的處境,她無力也不能改變,所以她只能在想象中化為黃鵠迴歸故鄉。不得不說,這樣的現實和想象的對比,將劉細君的悲苦描繪得入木三分,令人讀之便心生慼慼然。

而當時漢武帝也聽說了這首詩,之後每隔一年還會派使者給她送去帷帳、錦繡等物,但是為了國之大計,卻始終未曾提及回鄉之事,據記載,劉細君嫁到烏孫後,終生不曾歸漢。作為歷史上的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的一生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