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每日

8

點,文化早餐

點選

拾文化

關注

/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正確的歷史觀,比歷史細節更為重要。

已是深夜,宰相寇準在御書房外跪了已有兩個時辰。

“蕭太后和遼帝親率二十萬大軍,已經到達大名府,大名府孤立無援,澶州危在旦夕,唯有陛下北上親征,才能夠穩定軍心,確定戰局,望陛下三思,三。。。”

話音未落,御書房的燈熄滅了,寇準明白,自己的希望也破滅了。

如同這漆黑的夜,大宋朝的前途一片漆黑。

寇準嘆息,“澶州淪陷,大宋亡矣。。。大宋亡矣。。。”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豪華的宮殿,無限迴圈的悲嘆,這種強烈的對比,為搖搖欲墜的大宋抹上了濃濃的悲劇色彩。

01

北宋初年,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宗親自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遼。

此次北伐事關重大, 但不料太宗身負箭傷,無功而返。

從那之後,宋對遼由進攻轉為防守,宋朝的弱小讓大遼肆無忌憚地對北方邊境進行騷擾,百姓民不聊生。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常年的對外征戰,大遼也急需休養生息,因此蕭太后提出了雙方交換皇子作為人質的條件,若三年之內無戰事,那麼平安交還質子後,大遼退兵。

不料,党項族李繼遷為了挑起兩國戰事,把大遼的質子耶律康殺了。

此舉讓大遼怒不可遏,蕭太后隨即派蕭撻凜揮兵南下。

戰爭一觸即發。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透過質子交換事件這一藝術創作手段,來展現大遼和大宋文化的文化的不同,同時也將這場戰役定位在親情的基礎上,而不是民族矛盾。角度新穎,令人深思。

此時的大遼並無勝算,瀛洲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為了給能為蕭撻凜爭取更多南下的時間,她向大宋提出議和。

真宗明白,蕭太后想一心拿下瀛州和莫州,議和或許只是緩兵之計,因此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果不其然,蕭撻凜帥軍行至黃河北面,戰爭一觸即發。

聽聞皇帝御駕親征,大宋的軍民氣勢高昂,拆浮橋鑿冰面,阻擋遼軍渡河。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不久後,真宗終於抵達澶州,將黃龍旗插上了城樓,眾將士的怒火被徹底點燃。

待蕭撻凜攻至城下時,李繼隆佈下床子弩,撬開扳機後,蕭撻凜中箭身亡。

宋軍振奮,乘勝追擊,大遼潰不成軍。

在《大宋宮詞》中,關於澶淵之盟的敘述非常詳細。

事件的來龍去脈,宋遼兩國的利益權衡,都用一種邊敘述邊討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尤其是對於戰爭場面的刻畫,電影大片的質感,宏大的敘事鏡頭,戰場上的磅礴氣勢撲面而來。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遠近鏡頭的交錯使用,視覺衝擊力強,也透露出了戰爭的殘酷。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戰馬的嘶鳴、百姓的犧牲,在一片白色背景的渲染下,顯得格外肅殺,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在這冰天雪地之中都很難透著歡天喜地的神色。

也讓觀眾深思,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蕭太后提出的議和,對宋真宗來說是個艱難的選擇。

進一步或遭百姓謾罵,退一步或遭後世謾罵。

深思熟慮後,他選擇放下武器,派出曹利用與遼國商議和平條件。

1005年,宋遼兩國締結澶淵之盟,北宋每年向大遼提供30萬的歲幣(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各自撤兵,休養生息。

提起澶淵之盟,很多人覺得宋真宗貪生怕死,簽了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作為一個戰勝國,為什麼要賠款?

在這個問題上,這部劇沒有透過真宗來直接講述,而是由丁謂在朝堂上的一番論述來呈現的。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臺詞精煉,觀點全面,《大宋宮詞》透過對話的方式,更能讓觀眾代入思考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事實證明,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都贏得了百餘年的和平,雙方經濟往來密切,經濟也有了空前的發展。

用最小的投入換取國家的長治久安,屈己以安民,這不丟人。

02

宋朝在文化上的燦爛,少不了一個人的貢獻,那就是劉娥——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後世稱“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在她當政的10多年間,開科取士錄用的人才可謂大師雲集,“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其餘6位都活躍在仁宗時期。

歷史上,劉娥身份一直是個迷,姐弟戀是真的,和趙恆相守一生是真的,沒有篡位也是真的,但除此之外,我們對她所知甚少。

《大宋宮詞》在沒有破壞這些真實歷史的前提下,對她豐富的人生經歷進行了精彩的填充,曲折有度,蕩氣迴腸。

至於劉娥是15歲遇見趙恆還是30多歲遇見趙恆又有什麼關係呢,也不會損壞歷史的最終結果。

這也是電視劇和真實歷史的不同之處。

劉娥這個角色的時間跨度大,人物的性格把握也極其考驗演員的功力。

此前,劉濤演繹過多個大女主的角色,這次在《大宋宮詞》中擔任劉娥一角也是意料之中。

從一介平民,到踏上權謀之路,演員需要隨著人物的成長而成長,在這一點上,劉濤的詮釋可圈可點。

當趙恆將她帶進宮中時,宋太宗堅決反對這門親事,劉娥不吵不鬧,她善待自己的愛情,安靜地等待時機。

大遼提出交換質子以換取兩國和平,郭皇后跪求劉恆不要帶走她的孩子,劉娥明白,此時她只能為了家國大義忍痛將吉兒讓出。而對於大遼的質子耶律康,她視為己出,因為她太明白這個孩子的重要性。

耶律康被殺後,她毅然扶著他的棺木北上,一來想救出自己的孩子,二來她想為大宋爭取和解的機會,因為此時的大宋正在討伐党項,若是再遇到大遼的攻打,那麼大宋將危在旦夕。

這個階段的劉娥已經初見雄才大略的氣度。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在大遼做人質時,宋軍援救劉娥和吉兒,此時的劉娥本可以逃脫,但是為了大局和孩子,她決意繼續被綁架,在守兵將領猶豫不決之時,劉娥果斷命令他們趕緊撤退,自己毅然決然走向了敵軍。

隨著角色的不斷深入,劉濤的妝容和展現出來的氣勢也逐漸強硬,這讓觀眾十分期待踏上權力巔峰的劉娥會演繹出怎樣的女性傳奇。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03

在以往的古裝劇中,涉及到政治鬥爭、女人謀權的,畫風難免凌厲。

但是《大宋宮詞》展現出來的色調卻是相對溫和的,整部劇都在觀感上保持了高雅的格調,這種創作靈感來源於各大傳世名畫。

古色古香的人物長卷,從片頭中就開始展現,鏡頭所到之處,無不透露著審美的高階。

“群鶴翻飛,姿態百變,無有同者,翱翔生動,筆調精英,各極其態。”

《大宋宮詞》的定格背景,便是採用了宋徽宗的《瑞鶴圖》。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周渝民一身道士裝扮,埋頭撫琴,這一場景取自宋徽宗的《聽琴圖》。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劉娥與侍女穿插在《十八學士圖》裡,樸素淡雅的裝束,既表明了她蜀地民女的身份,也與劉娥一生的儉樸相呼應。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在劇集中,最令觀眾稱道的還是《韓熙載夜宴圖》的生動還原。

秦王趙廷美因為有奪位之疑,選擇在府中避嫌,時時宴請賓客,這種處境與被李煜懷疑的韓熙載相同,於是導演李少紅選擇用名畫再現的方式來敘事。

從右向左依次展現了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這五段場景,賞畫的過程與劇情完美結合,將塵封了千年的人物賦予了生命力。

一場"屈辱"的議和,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文,這些文化現象的繁榮為後世的精神成長提供了養分。

宋朝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對教育的平民化推廣,使得原本的貴族文化進一步下沉民間,讓“俗”文化在廣大百姓間孵化出了更多彩的模樣。

而民俗繁榮的背後,也反映出了統治者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

04

歷史有真相嗎?

有,也沒有。

在大的脈絡上,我們能看到歷史的骨架和走向,但我們無法搞清楚歷史的細微處。

在權利的更迭、主觀的敘述、時間的滌盪下,所謂的“史實”早就失真了。

它就像一幅畫素極低的畫,我們能看到宏觀,看不清楚微觀。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以歷史為背景的劇都會受到爭議。

用電視劇的方式來展現某一個歷史細節,本就是一種藝術化表達,它無法將那個逝去的時代完美重現,即便是每一個個體,他在用回憶的方式來複述自己的過去時,也會存在主觀上的篩選和歪曲。

馬未都先生說:“正確的歷史觀,比歷史細節更為重要。”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一段歷史故事中刻畫著什麼樣的人性,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對人生有什麼樣的啟發,這是我們應該去追尋的,至於歷史的細枝末節,這是一個史學家需要窮盡一生去鑽研的東西。

如果將看劇的偏見拋去,或許我們能收穫更多。

跟清史相比,《大宋宮詞》所選取的歷史背景在以往的電視劇中並不多見,“澶淵之盟”也鮮少被人提及和思考。

它不是歷史本身,而更像是一座渡船,用一種輕鬆唯美的方式將觀眾引渡到歷史的入口,繼而去探索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就是此劇的初心和最終訴求。

無論這部劇是受追捧還是爭議,它都用一幅精美畫卷的方式,展開了對這段歷史的某種想象,如果畫中某一事一人能喚起你對歷史的好奇心,能讓你去挖掘這背後的故事,那麼這部劇就是值得一看的。

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態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傳達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變生活,信仰照進心靈。

喜歡,就給文章一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