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一個名叫王蔭槐的湖北青年,從中南軍政大學畢業後,也加入到保家衛國的行列,隨所在部隊入朝作戰。

22歲的王蔭槐是難得的文化人,因此被分配在志願軍某部師政治處當了一名幹部,負責新聞宣傳工作。

志願軍受到國內民眾的強烈支援和擁護,部隊每天收到從祖國各地寄來的大量信件。

處理這些信件就是王蔭槐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天,王蔭槐拆開一封信,被信中的內容深深打動了。

這封信是一個名叫汪孝玉的川妹子寫來的,當時她還只有13歲,是成都某中學的一名學生。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汪孝玉像當時國內無數青少年那樣,從各種新聞報道中得知志願軍將士在朝鮮英勇作戰的事蹟後,對這些“最可愛的人”無比崇敬,因此寫信來表達對前線將士的支援和慰問。

這封信雖然文筆很稚嫩,字裡行間卻充滿著一片赤誠,王蔭槐讀後深受感動,便提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

給祖國人民覆信本來就是王蔭槐的本職工作,可他沒想到,這封信寄出去之後,卻逐漸與汪孝玉成為筆友,進而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汪孝玉沒想到自己竟然真的收到前線將士的回信,心情自然萬分激動。而王蔭槐優美的文筆、真摯的愛國之情,更是讓她發自內心地敬佩,她隨即寫了第二封信……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就這樣,汪孝玉與王蔭槐以頻頻鴻雁傳書的方式,不斷加深對彼此的瞭解,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從最初的軍民魚水情,變成互訴衷腸的筆友之情,又隨著時間的積累、情感的沉澱而昇華為純真的愛情。

1955年9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的第二年,王蔭槐隨所在的部隊凱旋迴國,駐紮在吉林。

當汪孝玉得知王蔭槐回國的訊息後,心中充滿了欣喜和憧憬。她已年滿18歲,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對愛情、對人生有了更強烈的嚮往。

為了與王蔭槐更近一點,汪孝玉響應國家的號召,毅然離開成都,孤身一人前往北大荒工作。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在黑龍江虎林縣的一個農場裡,這對遠隔數千裡、相戀整整五年的情侶,終於第一次見面了!

長達五年時間的書來信往,早已讓他們兩情相悅、兩心兩許;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思念與期盼,在初次會面後昇華成為一個共同的願望:共結連理,相伴終生。

他們的婚禮簡樸而溫馨,雖然說不上感天動地,卻是不折不扣地羨煞旁人。

雖然部隊經常調動,隨軍生活遠遠沒有常人想象中那麼平順,但汪孝玉卻心甘情願成為一名軍嫂。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不過,這對新婚夫婦還是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王蔭槐作為軍官,本來可以與妻子共同在軍營安家,但按照當時部隊的規定,如果在軍營安家,就必須把母親送回老家,因為她的家庭出身是富農。

王蔭槐陷入極其為難的境地:母親已經年逾六旬,身體也不好,怎麼忍心讓她老人家獨自生活在老家呢?

面對這個難題,善解人意的汪孝玉主動提出:“那我就搬出軍營去照顧媽媽吧!”

她說到做到,不但從軍營搬了出來,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婆婆的責任,還把王蔭槐孀居的姐姐從湖北老家接到了東北。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在此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裡,他們一家八口人,住所只是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低矮平房,屋子裡只有一鋪炕。

然而,汪孝玉毫無怨言,既要照顧婆婆和大姑子,又要撫養幾個小孩,為這個家默默奉獻著一切。

他在任職期間,既有文人風骨,又不改軍人本色,廉潔奉公,恪盡職守,深得各級領導與全體下屬的擁戴。

十三歲少女給志願軍將士寫了一封信,卻收穫了一段奇妙的姻緣

幾十年來,王蔭槐與汪孝玉雖然輾轉南北、幾度搬遷,但他們卻始終恩愛如初、相濡以沫,譜寫出一曲感人至深的愛情樂章。

不幸的是,汪孝玉於1998年4月因遭遇車禍不幸離世。王蔭槐痛不欲生,效仿莊子,賦《鼓盆新歌》以悼亡妻,真可謂字字啼血,聲聲含情!

2017年11月16日,王蔭槐老先生也溘然長逝,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