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浦安南伬:福州獨門樂種

林浦安南伬:福州獨門樂種

/x7f 林仁華和程鬱綱(右)在合奏林浦安南伬曲目。

/x7f “最大的皇宮在北京,最小的行宮在林浦。”6月28日,記者一行來到林浦濂江村,村民頗為自豪地這樣介紹。

/x7f 相傳南宋末年,元軍侵略,宋端宗趙昰從臨安城逃到林浦,在泰山宮(原名平山堂)設立行宮。沒想到,南宋小皇帝的這段流亡經歷,與記者此行的目的大有聯絡。據說趙昰的“宮廷”帶來了安南伬,而它當時還是一種異國音樂。經過800多年與本土音樂的融合,演化成為現在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林浦安南伬。

/x7f 林浦安南伬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在福州地區已是珍稀樂種,與聞名遐邇的宋帝行宮結伴而來,與林浦的“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同樣輝煌。

/x7f 值得一提的是,林浦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與這個地方有包括安南伬在內的豐富文化內涵分不開。

/x7f

千年歷史

/x7f

罕見的中外結合樂種

/x7f 林浦安南伬舊稱安南鼓,是流傳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一帶的傳統鑼鼓器樂曲,表現形式為器樂協奏。

/x7f 相傳大唐盛世時,古越南國(時稱之為安南國)使者到古都長安進貢禮品時,總是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後來這“吹吹打打”便成了長安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傳播。

/x7f 南宋末年,廣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宋滅後,林浦人不忘故國,時時演奏。安南伬傳入林浦後,經過歷代改良,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林浦安南伬。

/x7f 對林浦安南伬素有研究、同時也是演奏者之一的程鬱綱先生說,林浦安南伬至今是福州市唯一的單門獨一樂種,是民間罕見的中外結合樂種。

/x7f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仁華隊長介紹,經數百年的研習改良,安南伬廣泛吸收了許多閩劇琴串(幕間曲),加強了管絃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現在的林浦安南伬。

/x7f 林浦安南伬主要是以打擊樂、管樂、絃樂三大類樂器進行演奏,沒有說唱。“我們的打擊樂樂譜別具一格,演奏起來很激昂,這就是安南伬韻味的特色。”林仁華說。

林浦安南伬:福州獨門樂種

/x7f 林浦安南伬樂隊在祭拜朱熹的活動中演奏。

/x7f

傳承堪憂

/x7f

已經引入小學校園

/x7f 在林浦安南伬表演中,掌鼓師是樂隊的靈魂人物。

/x7f “掌鼓師演奏的是戰鼓,它始終貫穿整首樂曲。”林仁華介紹,林浦安南伬的演奏層次一般由戰鼓為指揮,帶領打擊樂器開場演出。一陣高亢嘹亮的鑼鼓序曲之後,由高音嗩吶獨奏,接下來是絃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隨鼓點變奏產生美妙效果。節奏歡快、先慢漸快,最後激昂收場,把演奏效果不斷推向高潮。

/x7f 據介紹,目前,林浦安南伬樂隊有固定樂師七八人,平均年紀在50歲以上。

/x7f “現在演出多是為紅白喜事服務,收入不多,年輕人一般沒興趣學習。”林仁華坦言,林浦安南伬要完成一場演出,至少需要12名樂師。演出的時候人手不夠,他們只能去其他村“請人”。

/x7f 為了讓古老音樂煥發生機,近年來,倉山區教育局把林浦小學作為林浦安南伬的傳承單位,將林浦安南伬引入校園,樂師們不定期去教學。(福州晚報記者 萬小英 馬麗清/文 張旭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