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公孫弘是西漢武帝時期名臣。他少時為吏,後因觸犯法律被免職,因為沒有了經濟來源,只好“牧豕海上”。此時的公孫弘已是年逾不惑,僅為一介布衣。他四十歲始學《春秋》,六十歲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薦給長安朝堂,但並未得到皇帝的賞識,後稱病回家。七十歲高齡時,菑川國國人一意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再次入京。此後 ,公孫弘平步青雲,封侯加爵,直至位列三公。

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漢高祖七年,公孫弘出生於菑川國薛縣(今山東壽光),前半生庸庸碌碌並不得志,在他四十歲的時候,迎來了命運的轉折,而這一轉折與青年才俊賈誼有著間接的聯絡。賈誼與公孫弘同齡,才華出眾,21歲就已經進入中央政府被徵為博士,一年內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賈誼以其突出的政治遠見,向漢文帝提出了諸多治國之策,但是賈誼的很多建議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採納。後又因自己的提議觸及了權貴的利益,賈誼被權貴誹謗遭貶至長沙。賈誼去世時年僅33歲,可謂英年早逝。在賈誼去世十年後,漢文帝才根據賈誼提出一系列建議,開始任用儒學之士,並且初設一經博士(即精通一部經書的博士)。此時的公孫弘在這一政策中看到了希望,開始發奮讀《春秋》。儘管公孫弘年逾四旬,可讀書仍舊十分勤勉。我們熟知的《三字經》中有言:“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說的就是公孫弘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溫舒的故事。公孫弘和路溫舒都曾早年家貧買不起書,路溫舒便將書抄於蒲草之上,公孫弘則在自己牧豬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簡,將內容抄於竹簡上。雖然他們二人沒有書,卻不忘勤奮勉勵。

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20年後,漢武帝面向天下招賢良之士,以孝道聞名的公孫弘被地方政府推薦給長安。此時的公孫弘已經60多歲了。但是這次入朝,公孫弘並未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識趣的公孫弘便告老還鄉了。十年後,漢武帝又招了一次賢良文學。此時,七十多歲的公孫弘再一次被地方官員上報給朝廷。公孫弘百般推辭,但沒能拗過官府,只好再次赴京。

公孫弘在第二次被舉薦賢良入京時,他的同鄉鄒長倩因為見其貧窮,沒有多少資財,便解下自己的衣裳,脫下自己的冠帽鞋履送給他,還贈送一束青草,一襚素絲,一枚撲滿,並附了一封書信,信中寫道:“人沒有幽滯顯達的區別,只要有道在就尊貴。青草雖然低賤,卻不會因此輕慢了君子,所以送給您青草一把,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生芻一束,其人如玉’。五縷絲為一䌰,倍為升,兩倍升為一緎,倍緎為紀,倍紀為緵,倍緵為襚。這是自少到多,從低微到顯著的道理,士人建立功勳,弘揚名節,也是這樣的,不要因為小善無足輕重就不去施行,所以送給您素絲一襚。撲滿是用土製成的儲蓄錢財的器物,它有入口卻無出口,錢積滿了就摔破它,土是粗糙的東西,錢財是貴重的財物。不能只知積蓄而不付出,所以最終要摔破它。有計程車人搜刮錢財卻不會散財消災,就將遭到撲滿那樣的命運,這難道不應該引以為誡嗎?所以送給您撲滿一枚。這是多麼重大的事啊!此去山川阻隔,前路迢迢,加上要風餐露宿,願您發奮努力立功揚名。不才我在這裡等待著您有一天美名遠揚。”這段故事記載於《西京雜記》,被後人傳為美談。

漢武帝求賢若渴,任用人才不避親疏,不問出身,不拘一格,為士族登上政治舞臺提供了機會。在此次徵召中,公孫弘一舉成名,被授予五經博士。從博士一年遷左內史,過了三年,升御史大夫,又兩年,升丞相。公孫弘的相位可以說是有運氣的成分,但他還是努力地把握機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在任期間,他溫良恭儉,經常資助儒生,一反武帝朝的奢靡風氣。

公孫弘被任用為丞相之後,在自己的丞相府邸東邊開了一個小門,營建館所接待賢士賓客,並與他們共商國事。成語“東閣待賢”即出於此典。後世文學作品中多用此典喻愛惜人才。其衍生詞“東閣”、“孫弘閣”、“孫閣”、“弘閣”、“丞相閣”、“平津閣”、“平津邸”、“平津館”、“招賢地”等指款待賓客、招納賢才之所,“開閣”則指納賢待客。據《西京雜記》描述,公孫弘為延賓客一共修建了三處客館。第一所客館名叫欽賢館,用來接待最為賢德者;第二所客館名叫翹楚館,用來接待最有才華的人;第三所客館名為接士館,用來接待最有才能的人。能夠勝任輔佐君王或協助協調陰陽關係的人,住在欽賢館;才能夠得上擔任九卿、將軍等二千石官秩的人,住在翹楚館;有某種優點,一技之長的人,則住在接士館。公孫弘生活極為節儉,所得的俸祿,都用來奉養招待門客。

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儘管公孫弘躬行節儉,但是也遇到過一些麻煩。有一位叫高賀的老朋友前來投奔公孫弘,公孫弘讓其吃粗飯,蓋布被。高賀便抱怨公孫弘吝嗇,並對別人說:“公孫弘裡面穿著華貴的衣服,外面卻著粗麻衣;裡面排列著五口鼎大吃大喝,外面卻只做一道菜。這樣的人怎能做天下人的表率呢?”於是朝廷懷疑公孫弘虛偽做作。公孫弘嘆息說:“寧願遇到不好伺候的壞客人,也不願遇到老朋友呀!”

“俸祿甚多,然為布被。”這也成為汲黯抨擊公孫弘的理由。汲黯當著武帝的面責問公孫弘,稱其為狡詐之人,而這一難題被公孫弘的幾句話就給化解了,他說:“確實如此,在九卿中與我交善的人沒有比過汲黯的,今天當庭詰難,實在是我的過失。我雖然位列三公,但仍舊蓋用布做的被子,這是在掩飾自己的慾望來釣取虛名。我聽說管仲在齊國為相的時候,有三處住宅,其奢侈程度可與齊王相比,齊王依靠管仲稱霸,這也是對天子的僭越。晏嬰是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沒有了貴賤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此番話一說,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

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史記·汲鄭列傳》記載:大將軍衛青任侍中時,武帝在“踞廁”時見他。武帝閒居時接見丞相公孫弘,有時不戴冠。而當汲黯請見時,武帝不正冠便不與其相見。《史記》以漢武帝見衛青、公孫弘的態度來證明武帝對汲黯的敬重,這也側面印證了君臣之間的親疏關係以及官職的職責。漢侍中為加官,用以加天子近臣,可出入禁中常侍君側,故武帝“踞廁”視衛青為侍中之職責所定。公孫弘年邁臥病時,武帝非但沒有“以病免”其職,還對其大加賞賜,並讓其在家休假數月,故在非正式場合不冠而見公孫弘,可見君臣情誼。汲黯在武帝為太子時任太子洗馬,素以嚴肅莊重使人敬重畏懼。武帝即位以來汲黯常常直言不諱譴責天子,故武帝不冠不見是對汲黯的敬畏。公孫弘在做左內史的時候經常在主爵都尉汲黯奏事後請求面聖,見了武帝之後便將之前汲黯所提出的問題一一做答,武帝非常高興,經常採納公孫弘的建議。因此公孫弘日益與武帝親近,地位也逐漸顯貴。

汲黯在九卿之位11年不曾升遷,對公孫弘、張湯等人幾年內連升數級頗有微詞,曾幾次對公孫弘發起攻擊。他對武帝抱怨說:“陛下任用群臣如堆積柴火,後來的反而堆在上面。”

公孫弘曾經與眾公卿事先約定好上奏的事情及觀點,但到了武帝面前,卻違背之前的約定,順從武帝的意思。汲黯因此而對公孫弘不滿,並在廷議上指責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大多欺詐而不說真話。剛開始與我等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卻完全違背在之前的說法,為人不忠誠。”武帝於是問公孫弘此事真假。公孫弘卻側面回答說:“瞭解我為人的人認為我忠誠,不瞭解我為人的人認為我不忠誠。”武帝贊同公孫弘的說法。是以往後但凡有武帝身邊的寵臣詆譭公孫弘,武帝反而越發厚待公孫弘。

汲黯性格剛正不阿,不僅皇帝對其敬畏,就連遠在淮南的淮南王劉安也對其心存忌憚。淮南王謀反時,汲黯在朝為右內史,掌京畿事。淮南王在策劃行事中說:“汲黯喜好直言相諫,固守氣節願意為大義而捐軀,很難以不正當的理由誘惑於他。”但是對於當朝的丞相汲黯,卻是另外一種看法:“至於遊說丞相公孫弘,就像揭掉蒙蓋在東西上的布或者把快要枯落的樹葉振掉那麼容易。”

公孫弘 |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公孫弘七十多歲才在中央為官,其性格的稜角早就被磨光,何況有第一次入朝失敗的教訓,他更加懂得如何迎合皇帝,逐漸有了自己的為官之道,不與漢武帝“面爭”。武帝年間,是丞相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從之前的決策者正逐漸轉變成執行者。在這其中,公孫弘半主動、半被動地適應著這個改變,他把自己定位於參謀,積極為漢武帝出謀劃策,但從不做決策。有一次,朝廷在商議是否要設立朔方郡。公孫弘開始是反對派,於是漢武帝就派了贊同派朱買臣來和他辯論。朱買臣說了十條理由,公孫弘一條都沒有反駁,馬上改口說應該設定朔方郡。

公孫弘雖不做決策,但是能夠指出看問題的角度,所以漢武帝願意聽取公孫弘意見。但是,公孫弘這種綿裡藏針的性格也曾“借刀殺人”。當漢武帝一直猶豫要不要殺主父偃時,正是公孫弘的一句“不殺沒辦法堵住天下人的洶洶之口”,讓漢武帝下定了決心。

當時,有一位名為郭解的遊俠,年輕時心狠手辣,妄作非為,成年後行俠仗義,成為天下人仰慕的英雄。曾有一位儒生招待查辦郭解的使者,客人在席間讚揚郭解,儒生便說:“郭解專門幹違法亂紀的事情,怎麼能算是賢人?”郭解的手下隨後便殺掉了此人,並將他的舌頭割下。官府追究此事,郭解並不知道殺手的事,殺手也從沒查出來。御史大夫公孫弘得知後說:“郭解作為平民,玩弄權詐之術,僅憑他的眼色就能置人於死地,他雖然對案件並不知情,但此罪比他親自殺人都嚴重!應以大逆不道論處。”漢武帝覺得有理,遂下令將郭解滿門抄斬。最後族滅了郭解。

董仲舒和公孫弘是漢代新儒家的兩個代表人物。董仲舒是理論家,他回答了“為什麼要獨尊儒術”的問題;公孫弘是行動派,他解決了“怎麼樣才能獨尊儒術”的問題。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孫弘提出並擬定了為“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以及為在職官員制定了以儒家經學、禮義為標準的升官辦法和補官條件。

公孫弘曾著有《公孫子》,寫的是強調循名責實、崇上抑下、尊君卑臣的刑名之學。當時有人稱其文一個字就值黃金百金。據《漢書·藝文志》載,公孫弘成著《公孫弘》十篇,為“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儒家思想著作。遺憾的是,此書並未傳世。

漢武帝雄才大略,又具有多面的性格。武帝在位時,擔任丞相者有十幾位,僅有少數人得以善終,公孫弘便是其中之一。公孫弘的善終與他圓滑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善於察言觀色,又能沉下心來苦讀詩書,故能“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無論世人如何看待,後人如何評價,他都以謙卑的姿態走完了戲劇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