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陵,只有明代帝陵儲存完好,和風水有關係?

歷來皇帝的墓是被盜情況最嚴重的,因為皇帝的陪葬品是最有價值和最多的。皇帝們一般在即位之後就開始考慮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風水是最需要考慮的事宜。

明十三陵在皇家陵墓中算是比較有名的,其群山環繞,埋葬了十三位皇帝,所以被稱為十三陵。作為幾種埋葬皇親國戚的地方,十三陵風水如何呢?

中國古代帝陵,只有明代帝陵儲存完好,和風水有關係?

九龍山明十三陵風水分析

明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皇帝命江西廖均卿風水師在現在的北京昌平區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親自勘察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朱棣死後葬於此地。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在具體確定他們的墓址時,都有專業風水師參與點穴的。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放寬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尤其是長陵位於來龍的正脈,陵前6公里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有蟒山形成龍山、西有虎峪山作為虎山,位於天壽山南面相對而峙,溫榆河與其它小河蜿蜒往東南方匯聚成一湖泊,解放後已建成十三陵水庫,龍盤虎踞把守著十三陵水口,重巒迭章,如拱似屏,氣勢宏偉的帝王陵墓。

符合背靠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的四靈方位風水格局。天壽山主峰海拔700米,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坐北朝南而立,靠山雄偉壯觀,左右護砂環抱,朝向南面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

中國古代帝陵,只有明代帝陵儲存完好,和風水有關係?

陵墓的明堂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讓人覺得作為一代風水宗師楊筠松的傳人,明朝初期的廖均卿風水師,把風水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也是中華風水文化極致的表現。

明十三陵風水真的完美無缺嗎?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遷都北京,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於1424年,終年65歲,成祖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第一位皇帝為長陵。

成祖皇帝葬入十三陵以後,相繼有十二為皇帝葬入十三陵,據筆者統計葬入的這十二為皇帝,其中只有世宗皇帝壽命達到60歲,神宗皇帝壽命是58歲,憲宗皇帝是41歲,其它九位皇帝壽命均不足40歲,人的壽命不足60歲為短壽之人,因為60年為一個輪迴,所以古代有60還甲子之說。這說明了明十三陵的風水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眾所周知,無論是專業的風水師,還是不懂風水的一般人,都認同明十三陵是一塊風水寶地,為什麼這塊風水寶地埋葬的皇帝多是短壽之人?這是專業風水師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自古以來有不少專業風水師對明十三陵的風水做過評論,但都是照本宣科,無非都是讚美,後有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朱雀,明堂寬敞,綠水環抱等等。

明十三陵哪個陵沒有被盜過墓?

中國古代帝陵,只有明代帝陵儲存完好,和風水有關係?

在中國古代帝陵中,只有明代帝陵墓葬儲存完整。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被盜記錄很多。特別是漢、唐、宋三朝陵寢被盜情況非常嚴重。清朝的東西陵也有好幾座陵園被盜掘。南京的孝陵、湖北顯陵均未被盜。

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在民國年間被土匪盜掘外,其餘十二陵也都沒有被盜。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帝陵中是非常罕見的。出現這一奇蹟的原因,分析起來與陵園建成後,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這些陵墓進行保護有關。

明朝時,每建一陵,必設一衛,有官兵駐守於昌平城。明朝中期,又設有昌平鎮,有總兵官統率上萬名官兵,守衛在陵區西北的黃花鎮、居庸關等地,以確保天壽山陵區和京師的安全。各陵還有神宮監、祠祭署等內外官員作為陵寢的管理人員常駐陵下實施管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各陵墓室不會被人盜掘。明朝滅亡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從關溝和德勝口溝進入昌平,由於他們急於攻打昌平城,並進而攻取北京城,推翻明朝統治,所以,起義軍僅防火燒了定陵的裬恩殿、祾恩門、左右配殿和康昭二陵的明樓,並沒有對十三陵進行盜掘和大規模的破壞。

清朝時,朝廷對明代陵寢也採取了保護措施。終清之世,明十三陵各陵均設有若干陵戶,負責巡查保護陵園。從順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間,各陵還設有守陵太監(又稱司香內使)。雍正二年(1724年)又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璉為一等候,令其世世代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清朝滅亡後,國民政府將明十三陵作為古物管理,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後裁革陵戶,改設明陵警察所對十三陵進行保護。由於明清兩朝及民國年間都對十三陵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所以,天壽山陵區內設定比較集中的前十二陵都免遭了被盜掘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