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掌握朝廷一半兵馬,但是最終被朝廷賜死,還不反抗的大

在中國古代,很多戰功赫赫的大將,由於功高震主,所以最後的結局只能是“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中國古代有掌握朝廷一半兵馬,但是最終被朝廷賜死,還不反抗的大

而且,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都會重複出現,戰國時代的白起、李牧、樂毅,秦代的蒙恬,漢代的韓信、彭越、周勃和周亞夫父子,三國時期的陸遜,南北朝時期的檀道濟、蘭陵王,隋代的高熲,宋代的岳飛,明代的傅友德、戚繼光,清代的年羹堯等等。這些曾經在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大將們,很多不是被自己的君主殺死,就是在被剝奪軍權之後鬱鬱而終。對此憤憤不平的後人曾設想過,如果這些大將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孤注一擲地發動兵變,會有怎樣的結果?畢竟,歷史上有過很多擁兵自重,甚至直接推翻朝廷的武人。但可惜的是,這些被冤屈的大將們,似乎並沒有這個條件。

中國古代有掌握朝廷一半兵馬,但是最終被朝廷賜死,還不反抗的大

那些擁兵自重的武人,之所以可以達到割據一方,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封建朝廷的統治力衰弱,其控制的軍隊戰鬥力已經徹底衰敗。而那些能夠以武力實現割據的藩鎮,在地方上已經統治多年,不僅軍隊聽命於他,而且還掌握了地方的行政大權和財政大權。反觀這些被冤殺的大將們,雖然在軍中擁有極高的聲望,但是軍隊是國家的,他們只是負責在戰爭時進行指揮,屬於“臨時統轄”。而且,他們統帥的軍隊,只不過是整個朝廷軍事力量的一部分,根本不足以威脅朝廷。更何況,他們統帥的軍隊在戰爭中所需的各種物資保障,以及軍功獎勵全部依賴於朝廷。所以他們如果造反,很快就會因為遭到朝廷大軍的圍攻而失敗,或者因為無法獲得充足的後勤保障而作鳥獸散。

其實,在歷史上除了那些地方軍事集團,最終擁兵自重之外,其實還有四個人擁有絕對的軍事力量,如果對朝廷進行反攻,或許會改變整個朝局,甚至歷史的走勢。當然,這四個人或者忠於自己的君王,或者優柔寡斷,最終都沒有邁出那一步。雖然他們最終做出了相同的選擇,但是他們的結局則各不相同,除了一人得道善終之外,其他人不是死於非命,就是鬱鬱而終。

中國古代有掌握朝廷一半兵馬,但是最終被朝廷賜死,還不反抗的大

這四個人中,第一個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發起人之一吳廣。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吳廣等人的協助下,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掀起了推翻暴秦的大起義。很快,起義軍在攻佔了陳縣之後,建立的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並封吳廣為“假王”。之後,陳勝就不再進行征戰,而是將全部軍隊交給了吳廣,由他負責整個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可以想象,如果此時吳廣有不臣之心,絕對可以帶領自己的親信發動一次“宮廷政變”除掉陳勝,然後自己成為起義軍的領袖。不過,吳廣沒有任何忤逆的舉動,但陳勝對他已經有了疑心。所以,當田臧刺殺吳廣之後,陳勝不僅沒有追究,還封他為上將軍、令尹。可嘆,一位反抗暴秦的英雄,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第二位,是西漢的將軍灌英。這位從漢高帝劉邦起兵之初就跟隨左右的大將,在楚漢戰爭之時,雖然也屢立戰功,但是在韓信、彭越、樊噲、王陵、曹參、周勃等名將的光芒之下,顯得平淡無奇。不過到了漢朝建立之後,隨著這些名將先後離世,灌英逐漸成為朝廷所依靠的大將。尤其到了呂后掌權後期,灌英已經掌故天下兵馬,而且他所統帥的軍隊數量要遠遠超過統轄南軍和北軍的呂產、呂祿兩兄弟。所以,在齊王劉襄在山東起兵之後,呂氏家族立即命令灌英前去平定所謂的“叛亂”。此時的灌英有四個選擇,如果選擇支援呂家,則可以快速平定齊王,然後回師長安,用武力威懾劉漢皇族和功臣集團;如果支援劉氏皇族和功臣集團,則直接回師長安,除掉呂氏家族;率軍造反,消滅劉漢和呂氏家族,自己取而代之;最為穩妥的是,按兵不動保持中立。最終,劉漢皇室和功臣集團,在長安徹底消滅了呂氏家族,灌英的中立實際上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所以,漢文帝在登基之後,繼續重用他,先後擔任了太尉、丞相等職務,還加封食邑三千戶。到了公元前176年,灌嬰死在了丞相任上。

第三位,東晉大將劉牢之。東晉王朝能夠存在100多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北府兵”。這支由中原地區逃亡到江南百姓組成的軍隊,戰鬥力極為強悍,尤其是在淝水之戰中,以80000之眾擊潰前秦的“百萬大軍”。可以說,誰控制了北府兵,誰就控制了東晉的軍權。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劉牢之掌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從而成為北府兵的實際掌控者。此時的劉牢之,成為整個東晉朝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只要他願意,就能取司馬氏而代之。結果,有如此能力的劉牢之反而鼠首兩端,頻出昏招,一會效忠東晉朝廷,一會又與權臣恆玄眉來眼去。最終當恆玄掌權之後,眾叛親離的劉牢之只能選擇自縊而亡。可惜,一代北府兵名將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只能讓人感慨萬千。

第四位,就是太平天國燕王秦日綱。太平天國永安建制之時封了五王,但是到了建都天京之時,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已經先後陣亡。所以,為了提升軍事指揮效率,也為了對征戰的功臣進行褒獎,又擢升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由於東王楊秀清執掌整個太平天國的運作,北王韋昌輝則輔助楊秀清處理朝政,翼王石達開在西征前線的前敵統帥。所以,整個天京的衛戍工作,以及太平天軍的主力,其實是掌握在秦日綱手中。結果,當天京事變發生後,石達開在集結西線部分兵力回朝勤王時,秦日綱則奉韋昌輝之令統帥主力出天京準備進行阻擊。此時,秦日綱如果反戈一擊,或許將成為太平天國的大功臣;或者與韋昌輝一起,推翻洪秀全,或許也有機會險中求勝。結果,秦日綱帶兵出天京之後,學習灌英按兵不動,使得韋昌輝孤立無援被捕殺,他統帥的軍隊立即向石達開倒戈。所以,他的命運只能是被押解回天京處死,並被剝奪爵位。

或許,從中國這些古代大將的遭遇,我們會發現他們最好的宿命,其實就像巴頓將軍說得那樣,“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不然,當戰事停止之後,這些在戰場叱吒風雲的大將,面對文官集團以及朝廷的勾心鬥角,就會變得無所適從,最終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