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

究其原因,除了皇位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無法拒絕外,康熙的一些有意和無意的安排,也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進而選擇了“富貴險中求”,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之中。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登上皇位,關乎到的是整個家族世系的長久利益。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的時候,在“宗室爵位制度”上與明朝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就是,能夠獲封被封以親王、郡王爵位的宗室數量上非常的少,甚至不及明朝時期獲封王爵的宗室數目的零頭;並且除了極少數的幾位有著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可以享受爵位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待遇外,其他的爵位都是要隔代降爵,而即便是如此,這樣的爵位世襲家族中也僅僅只有一支能夠如此,其他的家族支脈爵位直接會被“一擼到底”,幾乎就成為了級別很低的閒散宗室。

比如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他在世的時候也就只有豪格獲封為肅親王,最終除了繼承皇位的順治,獲封王爵的也僅僅只有豪格、碩塞和博穆博果爾三人。再比如《康熙王朝》中提到的班布林善,他的父親塔拜雖然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爵位只是一個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而這也導致的班布林善的起點也非常低,使得他不得不長期選擇依附於權臣鰲拜,進而成為其屬下和黨羽。

而與此同時,清朝時候宗室成員的待遇又往往與爵位等級密切相關,爵位越高所獲得了俸銀也就越多,反之則“待遇”上會明顯差很多。比如,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在“一廢皇太子”時遭到了康熙的厭惡,直至康熙去世都沒有在對其進行任何的封賞,這就使得身為康熙皇子的胤祥生活極為拮据,常常需要依靠雍正的救濟才能勉強度日。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縱觀整個康熙朝時期,在康熙去世前獲封親王和郡王爵位的僅有五人,即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後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誠親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恆親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除此之外,十六阿哥胤祿是過繼給了莊親王博果鐸,襲承莊親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其他皇子,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均為貝勒、貝子級別,還有像十三阿哥胤祥這樣沒有得到冊封爵位的。

所以,這些康熙皇子不管是自己爭奪皇位,還是扶保自己所支援的皇子參與奪嫡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於權勢和地位的覬覦,而這不僅僅使得他們自己能夠享受到極高的尊崇,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有著榮華富貴與顯赫地位。

儘管這有著很高的“風險”,但是如此誘人的“回報”,也不得不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為之心動,最終他們選擇放下了兄弟情誼,就此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皇位爭奪。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康熙的“弄巧成拙”,最終造就了“九子奪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皇帝的嫡子胤礽出生,而在其出生僅僅兩個時辰之後,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皇帝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出於對赫舍里氏皇后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整個赫舍里氏家族貢獻的表彰,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將剛滿週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並對其進行了悉心的照顧和培養。

然而,胤礽在此後的表現可以說是令康熙大失所望。

一方面,胤礽極度的奢靡貪婪,生活上也是鋪張浪費,甚至為了滿足其自身需求,不惜主動向朝臣進行索賄;另一方面,胤礽對於自己的兄弟以及朝中大臣的態度極為傲慢,並且胤礽還仗著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全然不顧朝廷的禮節與法度,常行僭越之事,挑戰康熙的皇權威嚴。

對於此,康熙是極度的不滿,以至於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時候,不惜下令將胤礽的叔姥爺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希望以此給胤礽以警告。但胤礽卻採取了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與康熙的關係也愈發的緊張。

可以說,太子胤礽極為荒誕與囂張的舉動,以及康熙與胤礽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讓其他康熙皇子看到了機會,於是一個反對太子胤礽的政治同盟隨即成立,這便是歷史上的“八爺黨”。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八爺黨”從成立、發展到不斷壯大,並最終形成了對於太子胤礽的巨大威脅,可這一切卻歸根結底都是康熙一手造成的。

“八爺黨”的核心與領袖八阿哥胤禩,生母的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由於衛氏的出身太過於卑賤,胤禩從小是被康熙交由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撫養長大的,於是胤禩與胤褆之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後,胤褆因為“魘鎮”胤礽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而此前支援胤褆的惠妃那拉氏母家,也就是葉赫那拉氏家族,全部導向了支援胤禩,這其中就包括權臣明珠及其子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

與此同時,在康熙的安排下,胤禩迎娶了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郭絡羅氏為嫡福晉,這就使得整個安親王家族站在了胤禩一邊而之後也正是這個家族檢舉、揭發了“託合齊會飲案”,最終導致了胤礽的二度被廢。

除此之外,胤禩還與從小與其相伴長大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十四阿哥胤禵等人關係密切,這也讓胤禩擁有了這些皇子們的扶保與支援,進而也獲得了其背後母家的支援,特別是胤?背後的鈕祜祿氏家族,代表人物是當時的領侍衛內大臣、遏必隆之子阿靈阿。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而更為重要的是,康熙對於胤禩的器重,也讓其在提升施政能力的同時,結交了大量對於太子胤礽不滿的朝臣,包括康熙的親大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以及戶部尚書王鴻緒等人,都對胤禩極為青睞。

於是,有著如此強大的支援力量,再加上胤禩本身出眾的能力,讓其有了與胤礽一較高下的“資本”,隨即便與胤礽展開了激烈的儲君之位爭奪。

在這之後,胤禩雖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厭惡,並徹底失去了繼位資格,然而他和他的“八爺黨”又選擇支援十四阿哥胤禵,繼續對皇位發起衝擊。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而康熙兩度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同時又對胤禩等人極為厭惡,這就讓儲君之位長時間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於是,雍正充分吸取了胤礽以及胤禩等人失敗的教訓,採取了“爭是不爭,不正是爭”的策略,成功獲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進而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順利登上皇位,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隆科多,實際上也是康熙“安排”給雍正的,因為雍正從小是被隆科多的親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無論是從“親情”角度,還是從“利益”角度,隆科多支援雍正都成為了一種必然。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雍正登基之後,對於他的兄弟們採取了“兩極分化”的態度。

雍正登基後,隨即對於那些在“九子奪嫡”之中的政敵兄弟們展開了瘋狂的清算和報復。

在康熙朝時期就被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至死都沒有重獲自由,而三阿哥胤祉也被雍正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則更是被雍正削宗奪爵、折磨致死,就連名字都被改為了極富羞辱性質的“阿其那”和“塞思黑”。只有十阿哥胤?和十四阿哥胤禵在監禁中,保全下來了自己的性命,在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後,重新獲得了自由。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而那些沒有在“九子奪嫡”中與雍正作對的康熙皇子,則是完全另外一番光景。

始終與雍正站在一起的十三阿哥胤祥,不僅被雍正委以重用,長期擔任整個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更是被冊封為可以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與雍正之間書寫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話。

除胤祥之外,與雍正同樣關係非常要好的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也受到了信任和重用,有著極高的朝堂地位,在雍正去世時還被委以輔政大臣的重任。

而其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甘於平淡度日的康熙皇子,如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甚至是年齡最小的二十四阿哥胤秘,均受到了雍正的善待,並且被給予了極高的爵位封賞,享盡了榮華富貴。

試想下,如果胤禩等人沒有與雍正之間有過如此激烈的皇位爭奪,並且能夠安分守己的話,想必結局也會是如此。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或許是看到了皇位爭奪的慘烈,同時也是看到了權力、地位、殊榮與富貴對於皇子們的巨大吸引力,於是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來避免皇子和朝臣過早的進行儲君之位爭奪的同時,他對於自己皇子的封賞也不像此前的歷代清朝帝王那樣“小氣”,這些都最終維繫了皇子之間的關係穩定與皇位的順利交接。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也充分貫徹了雍正的這一“思路”,乾隆的皇子們基本都得到了極高的封賞,因而也就沒有再出現諸如“九子奪嫡”的情況發生。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