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融的南極冰蓋和被吹走的“最後冰區”,全球變暖離我們並不遙遠

作者:孫啟振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南極和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和敏感區,南極冰蓋和北極海冰的演變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環節。當南北極升溫速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時,它們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影響呢?

逐漸消融的南極冰蓋

南極冰蓋是南極大陸積雪經過數百萬年擠壓而形成的冰,其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160米,最厚處達4776米,約佔世界淡水總儲量的70%。在南極不同的地點,冰蓋的消融程度有所不同,近幾十年來總體呈增加趨勢;從季節方面來看,冰蓋融化現象多發生在夏季(南半球夏季是12月至次年2月)。

冰蓋延伸到沿岸海上的部分叫冰架,是連線南極大陸和南大洋的紐帶,也是南極冰蓋消融最顯著的地方。全球變暖會引起冰架崩解加快,進而引起海平面上升(繪圖:駱玫)

科學家預測,南極半島地區冰蓋的融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增強,這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更加顯著。因此南極冰蓋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物件之一。

2017年,南極冰架曾發生一次大型崩解,這個冰架位於南極半島東側,被稱為拉森C冰架,其崩解後形成的冰山跟上海市差不多大。這預示著,

隨著全球變暖程序加劇,南極冰蓋越來越不穩定。

如今,科學家透過衛星遙感、現場觀測等多種手段,對南極冰架崩解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夠預測冰凍圈變化對未來全球變暖的影響。

北極的“放大器”

北冰洋表面升溫導致海冰融化,露出的海水吸收的熱量致使表面進一步變暖,導致更多的海冰融化,這被稱為海冰融化的正反饋機制,對氣候變化會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2-3倍,因此科學家提出了“北極放大”概念。如果有全球變暖的持續影響,未來北極地區可能會達到“無冰”狀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無冰”不是北極海冰全部消融,而是指海冰面積融化至小於100萬平方千米。

被吹走的“最後的冰區”

海冰融化的正反饋機制

北極格陵蘭島北部經年覆蓋著堅密厚實的冰雪,這一地區的海冰會比北極其他地區消融更晚,常被稱為北冰洋“最後的冰區”,可能是依賴冰面生存的哺乳動物最後的夏季棲息地。但在2020年夏天,由於長期以來氣候變化導致海冰變薄,夏季的強風把海冰從“最後的冰區”吹走了,這裡出現了廣闊的海面。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變暖背景下,變薄的海冰在反常氣候條件下更為脆弱。對於生態脆弱地區的各種生命而言,氣候變化可能真的意味著家園的消亡。

很多人誤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話題,只關乎極地生態環境,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然而,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反常天氣不斷提醒著我們,氣候變化會產生全球性的長遠影響,是對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應盡的義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將為世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

知識連結

極地的冰之家族,你分得清嗎?

極區覆蓋著厚實的冰雪(供圖:孫啟振)

冰川:

陸地上的大型淡水冰體,來源於積雪,最終由於自身過於沉重而被壓縮成冰,在每個大陸都有分佈。從本質上來說,冰川其實是較小的冰帽和冰蓋。

冰山:

是海洋中漂浮的大塊冰體,它們從冰川、冰蓋或冰架上斷裂並落入海洋。

海冰:

淡水冰晶、“滷水”和含有鹽分的氣泡混合體,包括來自大陸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鹹水冰,一般多指後者。廣義的海冰還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冰蓋:

指覆蓋著廣大地區的極厚的冰層。一般有南極和格陵蘭為兩個大冰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