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現在寫歷史的人很多,寫小說的也不少,但是寫歷史小說寫得好的,真沒有幾個,要說佩服,我就服馬伯庸馬親王。

最近馬伯庸原著小說《古董局中局》改編的第二部開始熱映,本來我是期待了已久,沒想到上映後還是有點失望,除了主角夏雨之外,其他人物徹底換了個遍,尤其是女主這一換,還換了個這麼醜的,劇方真是實力勸退。

但是有一說一,故事還是不錯的,在這一方面上,必須要相信馬老師的實力,馬老師最擅長的部分就是以推理對真實史料進行解構和猜想,重組為兼具想象力與真實感的“歷史可能性”小說。

去年《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時候,一集不落的追,實在是太牛了,不得不佩服馬老師的腦洞。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在《古董局中局》中,揉進去的一個歷史元素,就是“缺角大齊通寶”,清朝時期江南名士戴熙無意中得到一枚大齊通寶,當時有人願意出高價購買,戴熙不忍割愛,沒有出手,後來太平軍攻進杭州,戴熙投水自盡,據說在臨死之前,將大齊通寶等物品埋藏於地下。

由於戴熙在日記中記下關於《清明上河圖》鑑別真偽的方法,許願(夏雨飾演)透過大齊通寶想要從戴熙後人戴鶴軒中尋求戴熙日記的下落。

前面的歷史事實都是真的,都是有記載的,包括戴熙擁有大齊通寶並且埋入地下,但是真實歷史是埋入之後就沒有再出世,後世之人為了尋找大齊通寶,爭相高價購買戴熙老宅,並且掘地數次尋找大齊通寶,可惜一無所獲。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可以說,馬伯庸老師的這個歷史素材的選取是相當牛的,既符合歷史,編出來的部分又不違背歷史,讓人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

很多人,肯定會有疑問,這個大齊通寶不就是一枚錢幣,為何會如此貴重呢?

古董收藏講究“以稀為貴”,大齊通寶因為鑄幣量少,流傳至今已經屈指可數,因此十分珍貴。

現在存於世的大齊通寶總共也就幾枚,一枚戴熙收藏的那枚缺角大齊通寶,正如前文所述,最後不知去處。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一枚叫做“四眼大齊通寶”,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被人發現,因為當時這枚錢幣被孩童做成了毽子,錢幣上打了四個小孔,因此被稱為“四眼大齊通寶”,後來被收藏家重金收購。

除此之外,還有一枚叫作藍鏽和綠鏽大齊通寶,藍鏽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出土,綠鏽是2008年出土,這兩枚因為出土時間太短,具體真假我們也不太清楚,尤其是綠鏽還沒了蹤影。

正因為稀少,大齊通寶才能夠列入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列,而且由於數量太少,所以非常珍貴。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當然,“物以稀為貴”實際上也是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的,這個不是說我畫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這就是無價之寶了。

大齊通寶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反映了五代十國的一段歷史。

在大齊通寶第一次面世,也就是戴熙所得時,認為它是黃巢建大齊政權時所鑄造,黃巢是歷史上的大名人,因為屢試不第,後來成為唐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對唐朝的最終覆滅有重要推動作用。

曾於公元880年攻入長安,登基稱帝,國號為“大齊”,在公元884年就被李克用等人擊敗,黃巢兵敗而死。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如果大齊通寶是黃巢稱帝時期所鑄錢幣,這個政權前後不足四年,自然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黃巢雖稱齊帝”,但是“實未鑄錢”,認為大齊通寶並非是黃巢所鑄錢幣。

歷史學者秦寶瓚認為大齊通寶是:十國時期吳國徐知誥受封為齊王時所鑄。

唐朝被推翻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所謂五代就是指唐滅亡之後依次建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在五個朝代時期,並存的其他十個政權並稱為“十國”,也就是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由於史料匱乏,這些政權大多數不為我們所熟知,秦寶瓚所說的徐知誥曾是南吳政權權臣徐溫的養子,徐溫去世後,徐知誥繼承其位,以齊王的身份操縱南吳政權,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徐知誥廢掉吳帝楊溥,登基稱帝,國號為“大齊”。

但是第二年,徐知誥為了讓自己的皇位更加合法化,他宣稱自己是唐朝李氏後人,因此恢復李氏姓氏,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也就是我們說的南唐,南唐政權隨著後主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詩詞載入教材,而被後人知曉。

如果大齊通寶是徐知誥建國之時所鑄,那大齊的年號只有一年之久,更加稀少。

《古董局中局》中的大齊通寶,現世僅存四枚,一枚被孩子當毽子踢

總之,從唐末到五代十國這段歷史很混亂,關於大齊通寶到底鑄於何時,目前史學界尚存在爭論。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大齊通寶,人們就更難以說清這段歷史了,至少有大齊通寶的存在,人們還有一些實物能夠去考證這段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肯定能夠去揭開那段歷史。

看馬伯庸老師的《古董局中局》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我這樣的歷史創作者的寫作有很多啟發,希望馬老師能夠再創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