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館驛是國家設定的供郵傳及官府驛使食宿以及供應交通工具的處所,兼有旅舍和驛傳的雙重功能。館驛設定淵源很早,先秦至漢稱為傳舍。凡提供車輛的稱傳,提供住宿的稱舍,合稱即為傳舍。《風俗通》說:使者傳言,乃得舍於傳也。”隋唐以來,已放棄單純用車傳送而改用以馬為主。凡用馬遞送公文書的則稱為馬遞,亦稱為驛或傳驛。至代宗大曆年間,又改稱館驛。故驛傳、傳驛、館驛實際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而已。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疆域萬里,官府文書旁午,使人往返不絕,其交通流傳、資訊傳遞主要就靠館驛。因此國家對館驛的設定與管理十分重視。館驛的設定以京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展開。柳宗元《館驛使壁記》說:凡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途畢出於邦能之內。奉貢輸賦修眼於王都者入於近關,則皆重足錯轂,以聽有司之命。政令賜予,佈政於下國者,出於甸服,而後按行成列,以就諸侯之館。故館驛之制於千里之內尤重。”由此就可以看到設定館驛的用意所在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重要作用。隋唐館驛之制,有大驛,有小驛。或設於城市中,或設於道路間。京都所在地的都亭驛規模最大,以下諸道諸州縣的驛分為六等,大驛設在主要交通大道處,小驛則多在鄉野僻遠處。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大體上三十里置一驛,但亦視地理環境而有所差異。僻遠地區驛與驛之間也有相距上百里之遙的。館驛多以地方而立名。其見於史書中著名的驛有褒城驛、馬嵬驛、敷水驛、稠桑驛、上源驛、陳橋驛等,著名的館有柳中館、交河館、楚州館廣陵館、豫章館、襄陽館等。館因招待賓客,通常亦泛稱客館。隋代的“四方館”、唐代的鴻臚客館則為招待四周鄰國、異方客使的賓館。但館亦有取名於古義的,如招賢館、甘棠館之類。其他見於詩人著作中的館,如山館、終南幽館、銀山磧西館等,則又是隨地隨物而立名了。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館驛是館與驛的合稱,但最初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館是招待往來官客之處,它不是交通機構,不提供交通工具,是官方設定的只提供食宿的場所。驛除提供食宿外,還必須提供交通工具。它系以傳送為主,乘驛必須有官府正式的符券,根據官品的高低分別給付驛馬、舟船。此外,館與驛的區別還有設定地點的差異。杜佑《通典》說:“其非通途大路則曰館。”可見驛多設置於大路上,館則設定在較僻遠的地方。但以上這些區別當是隋及初唐時情況,到了唐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發達,往來公私行人增多,館亦有設立在州城附近或官道上的。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時間久了,館與驛的差別逐漸縮小甚至合而為一。由此,在官文書上通常也館驛連稱而不分了。館驛在京畿一帶設定最多,可謂星羅棋佈。以首都長安來說,自萬年縣至於渭南,有六驛,自華縣而北,界於櫟陽(屬華州);自灞水向南,至於藍田亦各設有六驛;自長安至周至(初屬京兆,後屬風翔)有十一驛;自武功向西至於好畤有三驛;自渭水向北至於華原有九驛;自咸陽向西至於奉天(鳳翔)有六驛。合計京畿四周就有四十七驛之多。其京畿四周以華州、同州、商州、洋州、鳳翔、坊州、邠州為屏障,以潼關、蒲津關、武關、華陽關、隴關為關塞。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天下傳驛總彙於關,關內則總彙於王都所在,此為設驛的要略。驛設有驛長、驛吏管理館驛的事務,為持有乘驛憑證如銀牌、傳符、傳券或驛券的過往官吏提供食宿及交通工具。大驛內有亭臺館舍供膳宿,有車馬舟船供行路交通。館驛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兩兼的分別。陸驛用馬、車;水驛用舟船。唐代置驛先後不一。據《唐六典》及《新唐書·百官志》記載,開元期間全國各地所置的館驛計有一千六百三十九處驛在管理上屬尚書省兵部之駕部,在地方府州則屬士曹。可見傳驛與軍事國防密切相關,而又有管理上的區別。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又地方長官如京都的京兆尹及各道州的觀察使、州刺史均有監臨的職責。此外,中央還派御史分巡各地、考察驛政,對是否有違制違法的事件進行考察和彈糾。唐後期且設有館驛使專主館驛之事。凡水陸驛供給馬匹、舟船均有等級的差別。陸驛分六等,水驛分三等。其數目視驛的大小、使用頻率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如京都所在地的都亭驛,地處皇都,接待賓客、使人最多,為交通往來極度頻繁之處,其所置驛馬為最多,馬匹數量高達七十五匹。各道則減其半數以下,最低等級也有八匹之多。水驛比陸驛數量少,僅佔全國驛的總數的五分之一不到。水驛有上、中、下三等,分別設船四隻、三隻或兩隻。它主要分佈於江河交錯的地方。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隋唐在邊區通往域外的交通大道上均置驛。唐初,於北方通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處設驛有六十餘處,號稱“參天可汗道”,凡北番使臣來往均經由此道。沿途所置的驛館備有馬匹、馬湩及肉類以招待過往使人。內地水陸交通要道置驛系以長安、洛陽兩京為中心,向四方散佈,北至太原,東至涿郡,南至襄陽、江陵可直抵廣州,西南至巴蜀,西至鳳翔以西,可說是四通八達。朝廷若有急事,可以乘驛飛遞,行程速度很快。若御史出巡地方,沿途所過州郡須供給館舍驛馬。

隋唐時期,疆域廣闊,交通訊息傳遞離不開館驛

人未到達前先期把安排驛馬的公文送到驛傳之處,讓驛長事先做好準備,以免延誤公務。這種公文稱為“排馬牒”。驛傳除用於傳遞公文、安排因公私事務獲准給牒的人員外,也替皇家及權要人物遞送所需的食用之物。如玄宗時,楊貴妃愛好吃荔枝就是由嶺南透過急遞專程運送到長安。武宗時,權相李德裕的食用水就是從江南驛遞專送天下名泉惠山水到他的府第。驛遞為供少數人物的特殊需要而花費財力是從不計較的。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