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怒鞭督郵,這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

話說劉備討黃巾有功,本想能封侯拜爵,怎奈朝廷宦官十常侍當道,阻塞賢良,最後只封劉備一個縣尉。

怒鞭督郵

劉備上任不久,一位督郵來了,非常的瞧不起劉備,問起劉備的家世,劉備說道:“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督郵聽後,一臉冷笑道:“大膽劉備,膽敢冒充帝胄,還不速速退出,哼!” 劉備悻悻退出,侍從告訴劉備,“督郵發怒是因為將軍您沒有賄賂給他”,劉備皺起眉頭,嘆口氣說道:“自從備上任以來從沒有拿過百姓的一點東西,沒有錢給他啊!”於是督郵真的發怒了。劉備多次求見,督郵只是不見。有回張飛喝了幾杯悶酒,騎著馬出來,看見幾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人跪在縣衙口,便上前詢問。老人們說督郵強迫他們誣告劉備,他們不肯,於是督郵要打他們。張飛很是生氣,就衝進去把督郵抓了出來綁在縣衙門口一棵柳樹上,扯下柳條來打,打斷了數根。這就是張飛怒鞭督郵的事情。後來,關羽和張飛勸劉備把督郵殺了,令投他處,怎奈劉備本是心慈之人,便把縣衙印掛在督郵脖子上,帶著兩位義弟就走了 。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正史記載此事就是劉備所為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三國志》

這是三國志的記載。順便講下這事的前因後果, 當時劉備因討伐黃巾有功被封為安喜尉,等到黃巾軍被平定的差不多的時候,劉備突然聽說督郵大人來自己這裡有公幹。根據《典略》的描述,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凡是有軍功的都會多多少少有所獎賞。但黃巾軍一平定之後,最愛賣官鬻爵且心疼錢的靈帝坐不住了。靈帝決定:“其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之。”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封的官員慢慢收回去。而劉備覺得自己可能也是其中之一,督郵不想見他。劉備氣的遊俠兒脾氣上來直接衝進府衙,估計是發現確實是自己被淘汰了。一氣之下乾脆暴打督郵一頓,然後把官印直接掛督郵脖子上。隨後直接去做了亡命之徒。而這暴打可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杖二百,至於這杖二百有多狠,各位應該從各種影視作品小說之類中能得知一二。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甚至因為過於狠辣,在三國演義中覺得這不是常人能承受之痛,乾脆改成鞭打了。

什麼是棄官

順便給大家解釋下東漢的棄官。在西漢時期棄官是中非常嚴重的違反行為,就算不想幹了也得找其他理由去官,不然是犯法的。但是由於王莽篡漢,很多士人官員紛紛棄官歸隱。

漢室中微,王莽篡漢,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

《後漢書 逸民列傳》

此為漢世官吏棄官抗爭時政之第一次高峰,撇開封建正統與非正統之爭,它無疑表現了士人群體大義凜然的精神和不向強權低頭的共同心態。按范曄的說法,“棄官”的特徵就是自解印綬,毀服去冠,對當政採取消極不合作態度。此風一開,而光武又刻意“尊崇節義,敦厲名實”(注:《日知錄?兩漢風俗》。),以至“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重於時矣”(注:《後漢書?黨錮列傳》。)。棄官既然被認定為習慣上的“合法”,那它就不會停留在歸隱或抗爭等動機和目的之上,大量事實說明,這種由隱派生出的“棄官”形式,在漢代主要蛻變為官吏逃避罪責的一種“權利”。即官吏有罪藉故去官特別是棄官,可以不受法律追究(注:唐宋法律對前代官吏“在官犯罪,去官勿論”在罪行屬性上作了明確限定,《唐律疏議名例律》有“去官法”,規定“在官犯罪,去官事發;或事發去官:犯公罪流以下各勿論,餘罪論如律”。《宋刑統名例律》因之。),而且不影響日後重新仕官。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因東漢中後期政治腐敗而加劇。東漢中後期政治腐敗的突出表現是形成了外戚、宦官兩種邪惡勢力,他們在經濟上強取豪奪,通商致利,索賄受賂,“一書出門,便獲千金”(注:《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在政治上操縱皇權,幹亂選舉,父子兄弟並據州郡,枝葉賓客佈列職署。“任人及子弟為官,佈滿天下”(注:《後漢書楊秉列傳》)。面對東漢政權危在累卵的局勢,一部分剛直不阿計程車大夫和廣大太學生徒以天下為己任,堅持同外戚、宦官展開了殊死搏鬥。但這種正義鬥爭或因外戚、宦官控制皇權,而無力從根本上扭轉乾坤;或因外戚、宦官操縱選舉,而難以剪其黨羽。後漢書就有很多篇章寫了士大夫們和外戚宦官的反腐鬥爭這裡不舉例了。在當時棄官”=成了贓官貪吏在外戚、宦官掩護下,反“反腐敗”的得力盾牌和慣用伎倆,每當一些身懷“澄清天下之志”的官僚士大夫出任州郡或出巡地方,贓官汙吏紛紛“棄官”而亡,使反腐敗之劍如同揮向棉絮,無法露其鋒芒。諸如“長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綬去”、“棄官奔走者數十人”、“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注:分見《後漢書》:《揚雄列傳》、《朱穆列傳》、《第五倫列傳》、《黨錮列傳》等。)等記載,自安帝以後便史不絕書。悲矣乎!東漢王朝本於激勵名節的對“隱”的肯定,竟異化為官吏逃避罪罰的法外特權,真乃作繭自縛。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至於為什麼解釋這麼多,其實是告訴大家劉備這個當時的遊俠兒隊長其實是很精明的。劉備這是標準的掛印棄官,本來他是因為朝廷要把鎮壓黃巾軍的有功人員都給清洗掉的,他不棄官也會被免官,但是劉備搶先一步掛印,自己主動棄官,不僅不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官場仕途,反而還能給他增加官場的名望。其次,劉備將綬印掛在督郵脖子上,表示的意思是我棄官是因為這督郵的問題,並不是朝廷的過錯,這樣一來造成了世人對督郵的鄙視,他這頓打就捱得活該。其實具體督郵到底壞不壞後人其實不甚瞭解,但是自此以後這個督郵的名聲估計是完蛋了。而劉備接著棄官這一手貪官汙吏的慣用脫罪方式不緊擺脫了之前的犯罪事實並且把責任都甩在了督郵之身而非朝廷。加了自身聲望而不影響自己未來的路。從這點來看三國演義中的那個仁義過頭像個無能虛偽這人的劉備根本不是真是的他。他應該是個有手段有心機的梟雄。

題外話

“棄官”逃罪之“罪”無疑以贓罪居多,前引楊湛之罪,疑為主守盜;謝遊則“賊取錢財數十萬,給為非法”;順帝時左雄上“請限去官之令”,王先謙《集解》曰:“漢世臧汙吏往往恐劾奏,輒自引去”;範滂為清詔使冀州,“守令自知臧汙,望風解印綬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對於官吏犯贓,漢代本來是予以重治的。文帝規定:“吏坐臧者皆禁錮不得為吏。”(注:《漢書?貢禹傳》。)即官吏犯他罪免官或服刑期滿,仍可再仕,而一旦坐贓免官則終身禁錮。此令除景帝時一度廢止,西漢一朝一直令行禁止。東漢時期為禁止官員犯贓,更實行贓吏“增錮二世”(《後漢書?劉愷傳》)、“臧吏三世禁錮”(《後漢書?陳忠傳》)等嚴懲措施。在贓罪的量刑界限上,“臧二百五十以上”即行起訴,“臧五百以上”就要免官,“臧十金以上”棄市,罪無赦。由此可見,漢代懲贓之法不可謂不嚴,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強,可官吏犯贓又何以屢禁不止,這除了封建制度下行政管理與經濟管理的合二為一、法律特權的庇護以及官吏受財產欲、權力慾的驅使等主客觀因素外,“棄官”可以逃罪也不失為重要原因之一。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本來懲治贓罪的法令在執行中已大打折扣,或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注:《漢書?貢禹傳》貢禹曾上書建議:“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臧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或以上請、爵減、贖等法律特權避重就輕,而“棄官”更為贓吏逃脫法律制裁提供了一種法外保護。棄官可以求名,“州宰不覆,競共辟召”;棄官可以逃罪,“會赦行賂,復見洗滌”(注:《後漢書?左雄列傳》。)。它已經從一種習慣、世風嬗變為事實上的法外特權,它不僅加深了漢代的政治腐敗,更為官吏犯贓提供了某種安全感,何樂而不為。僅此而論,官吏的習慣性特權比法律特權危害更大,輻射面更廣。

鞭打督郵的劉備到底下手有多狠?為何演義要把這事挪到張飛身上?

當然小編在這說這麼多,其實並非說劉備是多壞是貪官汙吏之類啥的。其實小編心中的劉備是個有手段心懷天下,有心機並且能真正做到仁義之行敢於做的英雄之輩,而非演義中給人看起來像個厚黑虛偽的偽君子又像傻白甜無能之人的不合實際的劉備。

覺得不錯的,記得關注下我。後續我們還會繼續分析劉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