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反敗為勝”的能力,因為人生絕對不會是一條坦途,每個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遭受一些失敗,這些失敗或許是小的困頓,也或許是大的絕境,但是不論是哪一種,都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就此止步。

因此當一個人能夠有“反敗為勝”的能力時,他最後的成功一定有“東山再起”的傳奇色彩。只有經過挫折的成功,才是牢固的,只有絕地反擊後的成功,才是令人信服的,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條關於反敗為勝的“天規”。

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一、捭而出之,闔而內之

在人生的困頓時,要懂得張弛有度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夠太過封閉自己,那樣就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到閉塞,也不能夠太過張揚,否則就會虛耗自己的精力。一個聰明的人,是懂得如何在低谷中接納別人的建議,也能夠在做決策的時候堅定自己的判斷。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古代的謀士那麼厲害,好像是什麼事情都能夠出謀劃策,但是他們還要屈居人下,為何自己不做主公呢?原因就是,這些謀士沒有強大的內心,他們或許能夠幫助別人錦上添花,甚至能夠幫助別人背水一戰,可是他們只是謀劃者,並不是決策著。

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秦末時,劉邦起兵造反,後來和項羽爭奪天下,乃至於最後能夠建立大漢王朝。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帶兵打仗能力出眾嗎?這肯定不是的,同樣領導軍隊,項羽都能夠以少勝多打贏“鉅鹿之戰”,但是劉邦帶著幾十萬人馬,卻被項羽領著三千人殺了個潰敗。

劉邦不是帶兵的天才,那劉邦是不是謀略上超群呢?這也不是,當劉邦進軍咸陽的時候,蕭何勸他退出咸陽,在城外等候項羽的軍隊一起進城,劉邦卻執意駐守城內,後來險些命喪“鴻門宴”。那劉邦是不是在後方能夠運籌帷幄呢?論及在後方的能力,蕭何肯定是比十個劉邦都厲害。

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劉邦看起來樣樣不行,卻為何能夠一次次的從低谷中崛起,甚至最後取得天下呢?那就是因為劉邦懂得張弛有度:只有劉邦,才敢在韓信一次戰場都沒有上的情況下,直接封他為元帥,最後韓信幫劉邦打下了大半個天下,這是劉邦的“捭而出之”,在眾人反對聲中給了韓信一個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舞臺,如果韓信敗了,那麼劉邦的威望也會一落千丈。

可正是劉邦能夠做這樣的決策,讓韓信在日後面對項羽的說客時,依舊沒有背叛劉邦;只有劉邦,在鴻門宴中願意放低身段,向項羽請罪告饒,這是劉邦的“闔而內之”,他刻意伏低做小,就是麻痺項羽,讓他認為自己沒有多少野心,所以才能夠在危急時候儲存自己的實力。

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二、審得其情,乃立三儀

儀,便是計策,但是三並不是指數字三,而是一個大概說法。也就是說,不論是面對任何事情,都需要去了解和分析這件事情的原委,然後再進行判斷。特別是在人生的低谷期,面對危機四伏的環境,一定要能夠做到清晰的觀察,這樣才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和抉擇。

如果一個人不肯去對事情先做了解,那麼所做出的的判斷就會顯得非常盲目,最後一再的失敗就只能夠讓自己兵敗如山倒。劉邦和項羽鬥爭到最後,兩個人垓下決戰時,雖然項羽的勢力落在了下風,可是並非已經是窮途末路,可是劉邦在這個時候卻令士兵們在項羽的軍營外唱起了楚歌,項羽的部下們都是楚人,聽到家鄉的歌曲都暗自流淚,而多情感性的項羽也因為四面楚歌而沒有心思再對局勢進行研判,驅散自己的謀士將領,自己和虞姬盡情的做了訣別。

鬼谷子:落魄時,謹記這2條"天規",方能轉敗為勝

而最後當項羽只有八百將士的時候,劉邦卻驚訝的發現,光是這麼一點兵力,項羽還能夠在困獸之鬥中讓漢軍損失慘重,若當初項羽能夠清晰的估算出自己的情勢,憑藉自己的勇猛和劉邦決一死戰,那最後楚漢相爭的結局,恐怕還是個未知之數。所以,項羽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要在任何階段喪失自己對於未來的希望,除非生活已經展示出絕路在你面前,除此之外,一個人永遠都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尋找反敗為勝的機會,只有這樣的意志力,才能夠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