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如果他的母親通曉經史,一定知道這個孩子將來必定不得了。因為許多名人出生時母親都會做一個奇怪的夢。比如,劉邦的母親夢見與龍相遇;蕭衍的母親夢見擁抱太陽;張說的母親夢見玉燕投懷;李白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入懷。

而張九齡果然也不負眾望,他雖然出身寒門,但年少成名,形象好,氣質佳,才華橫溢,仕途順利,最終當上了宰相。可以說在詩人中官當得最大,在大官中詩寫得最好。

玄宗皇帝很欣賞張九齡的才華與風度,唐朝上朝很早,凌晨五點多就開始,很多官員半夜就起來準備。大家站在大殿時大都精神萎靡,而張九齡卻不管什麼時候都精神抖擻。玄宗每次看到他的樣子,精神也好了起來,他對別人說:“朕每見九齡,便精神頓生。”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但是才華橫溢的人往往也很自負,凡事總認為自己對,從不遷就他人,張九齡也不例外。他講原則,認死理,眼睛裡不揉沙子,有些理想主義,總是跟皇帝與同僚不融洽。

洛陽皇宮鬧鬼魅,玄宗準備提前回長安,卻被張九齡擋住了,因為正值秋收,不能妨礙百姓,冬天再回。

玄宗要提拔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再次反對,說:“尚書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居之。”加官不行,進爵總可以吧!沒想到又被張九齡又擋了回去,說:“他只是做了本職工作,不足以封爵,最多給點金帛。”

一來二去惹怒了玄宗,說:“事總由卿?”言下之意是為什麼總是你說了算,到底誰是皇上!這時的玄宗已被開元盛世的讚歌衝昏了頭,失去了原來勵精圖治,從諫如流的勁頭。於是,君臣二人鬧上了彆扭。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安祿山雖然是個壞蛋,但他的成功也很勵志。他的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從小在邊境民族混雜之地經商,竟然學會了六族語言!很有語言天賦。而且安祿山伶牙俐齒,善於溝通,長得膀大腰圓,虎虎生威。得到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青睞。安排他當了一名專門負責抓敵人舌頭的偵察兵。

安祿山精通各族語言,熟悉各族生活習慣,對邊境的地形又熟悉,所以短時間內就立了很多功勞,張守珪對他非常讚許,提拔安祿山為平盧討擊使,並收他為義子。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就這樣,案子到了宰相張九齡手裡,對於這麼個講原則的一根筋,讓他法外開恩,想都別想!功是功,過是過,事實清楚,無可辯駁。於是張九齡大筆一揮:立斬不赦。

但對這個決定,玄宗卻不同意,決定特赦安祿山,原因不外乎兩個:

其一,玄宗注重邊功,看到奏章上安祿山以前所立的功勞,覺得他是個可用之人。就這麼死了有些可惜,所以想法外開恩,留他一命。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果然,面對玄宗特赦的旨意,張九齡又在玄宗面前吵吵了起來,說:“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此時的玄宗,已從內心裡厭惡張九齡的言行,所以沒有同意,堅持赦免了安祿山。不曾想,這一赦,卻打通了這個壞蛋的任督二脈,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竟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唐掘墓人。

其實這種事情完全不可預知,如果說張九齡真能在安史之亂之前二十年,就看出安祿山的反狀,那純屬扯淡,只是他凡事依律法,不留情,成為了習慣,加之對胡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認知,才做出立斬不赦的決定。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從此之後,安祿山踏上了人生的快車道。在玄宗一次次的親自關照下,成長為大唐最大的一匹白眼狼。

唐玄宗與張九齡君臣鬧彆扭,竟成就了大唐的掘墓人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方家。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