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這個人,出身實在是不高,說有個“泗水亭長”的官名傍身,相當於村委會上班的安保人員,若以當時劉邦混吃混喝的情形來看,實在是不可能也不會成為將來的一國之君。劉邦本身才智並非是有著帝王將相的雄才謀略,大漢朝之所以有當日的強盛,劉邦也算是被逼上梁山,沒有辦法。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劇照

但是劉邦有優點,縱觀劉邦這一生,識人的手段是非常高明。從一個無品階也不是高官子弟還是一個白吃白喝的窮苦老百姓,可以發展為可以與貴族子弟項羽相抗衡,甚至被項羽忌憚的人物,劉邦的本領實在是不容小覷,而這其中懂識人、懂用人恐怕是項羽一生都難以匹敵的層次。

劉邦其實沒有什麼野心,但是秦始皇出巡卻在無意之中刺激了劉邦這個無抱負之人的男兒志氣。誰能想到,秦始皇與劉邦只差了三歲,但是兩人相差的確實一個時代。秦始皇幼年登基,而劉邦還只是個爬樹摸魚的頑童。秦始皇一統六國,而劉邦還處於生活的重重壓迫之上,仍是一副無大志、整日混日子的無賴樣子。

劉邦一生的重大轉折,也就是第一次識人,便是從秦始皇開始。秦始皇出遊之時,六國早已經歸入秦朝版圖,當時秦始皇出遊的盛大情景可謂輝煌。而劉邦作為秦朝普普通通的泗水亭長,便匍匐在秦始皇的馬車底下,如萬眾之中的一隻螻蟻。這般跨越兩個時代的偉大君主,便是如此相遇。此時秦始皇並未知曉,因為自己的一次出遊,改變了劉邦人生的軌跡,甚至劉邦真正做到了項羽當初所說的“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

可當時劉邦見到秦始皇的儀仗之時,並未生出項羽這般的豪言壯語。畢竟劉邦和項羽所處的階級不同,項羽是楚國貴族,自小所擁有的便高劉邦一等,自然對於秦始皇所坐之位垂涎。但是劉邦在當時只是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的感慨。

對於當時只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劉邦來說,秦始皇所帶他的震撼為以後的起義無形之中做了鋪墊。所以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場面,這算是劉邦的第一次識人,認清自己的渺小,企望更高的高度。

而這之後,秦始皇的輝煌場面便開始下降,因為暴政、徭役賦稅繁重,百姓苦不堪言。而這其中便包括了劉邦所帶領的一隻隊伍。原本這隻隊伍是要被送去長城進行修築工城,但是長城今日看起來是夠宏偉壯觀,但是昔日可是累累白骨堆積起來的,自然勞役中途逃跑也是常有之事。

負責人劉邦便面臨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劉邦是負責人,勞役跑了,劉邦無疑是首當其衝,束手就擒便是死,還不如欄杆而起,還能博一次生還,劉邦便開始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

所以,論識人,秦始皇對於劉邦來說,乃是人生上第一道轉折點。因為秦始皇的出遊,劉邦感觸頗多,不願再做一介螻蟻,在那個時候劉邦的心便開始萌生出不安於世的想法。

劉邦敢於識人,也敢於用人。在與項羽作戰過程之中,劉邦是總攬天下賢才。甚至劉邦自己承認遠遠不如麾下的張良、韓信或者是蕭何一干人等,但是偏偏就是遠遠不如這些人的劉邦,卻坐在了統帥的位置上。可以說,劉邦在識人這方面的能力無人能夠媲美。

這識人的第二方面,自然是針對於劉邦生命中的第二個人物項羽。項羽和劉邦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項羽面對秦始皇出遊之時生出的想法是“取而代之”,而劉邦卻認為該有宏達志向。但是繼承了楚國將近全部家業的項羽,卻敗在了劉邦的手下。這裡有一方面確實是項羽本身的原因,太過優柔寡斷、疑心病太重,但是也不能否認劉邦正是運用了這一點,將計就計,對症下藥。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項羽

項羽的優柔寡斷,在鴻門宴上體現地淋漓盡致。《史記》中所記載,劉邦在鴻門宴上雖然逃脫,但是懦夫的狼狽模樣可是被刻畫的栩栩如生。這其中固然有司馬遷自己的感情色彩在裡面,畢竟司馬遷對於項羽的崇拜,可是將項羽的生平事蹟放在了“本紀”之中,這可是帝王才能有的榮譽。所以說,劉邦在鴻門宴的表現如何,其實不能全靠司馬遷的言論來查證。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兩人命運以及實力開始轉折的關鍵點,其實以劉邦的識人能力來說,在當時已經看出項羽性格缺點的致命處在哪裡。項羽本身也愛才,樊噲就是很好的一例,就算是樊噲出言不遜,項羽也毫不計較,同時項羽太過愛護親情,對身邊人是依賴非常。劉邦看重的便是這麼幾點,開始後期的主動出擊。

四面楚歌不就是這麼一個例子,項羽對於江東子弟的愛護可以說是手足愛護。所以劉邦的四面楚歌,對於項羽來說是最後致命的一擊。劉邦更知道,項羽本身極其愛面子,有尊嚴,在垓下最後一戰的時候,劉邦是料定了項羽兵敗同時無臉面對江東父老,所以趕盡殺絕。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項羽

劉邦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一個促使他起義造反,成就一方霸主;而另外一個便是助他招攬天下人才,成為天下霸主。

但是縱然這般識人清晰的劉邦,也有看走眼的時候。而這一次,差點斷送了大漢江山。

劉邦心狠手辣,在被項羽狼狽追逐的過程中,為了活命甚至捨棄孩子的性命,太子劉盈便是當初被捨棄的孩子。 劉盈性格軟弱,雖然說文采不輸於其他皇子。但是很顯然,劉邦並未看到這麼一點,劉邦更希望太子能夠像自己一般雄才大略,而不是做一個溫柔的君主。

劉邦多次提出“如意類我”的觀點,想要廢太子立如意為東宮之主。但是一方面呂雉在當時的權勢已經太大,可以說是朝內朝外皆有眼線分佈,而且朝臣之中支援太子也是多數。更為主要的是,劉盈乃是嫡子,如意再受寵愛也不過是妾所生之子,無法入主東宮。若是太子劉盈得失有缺,劉邦還可以藉機發揮,但是偏偏太子乃是仁義的太子,而當時漢朝初立,需要的便是這麼一位帝王。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如意

各種因素考慮下來,太子不能廢。太子不能廢,那麼呂雉便更不能動了。當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之時,呂雉乃是當地頗有名望的老先生的女兒。才華和才貌兩者可都是有,配上劉邦是綽綽有餘。有如此糟糠之妻,劉邦可以說是斷不能在今日輝煌騰達之後拋棄。所以儘管呂雉掌握著大半數的朝廷,也不能廢。

劉盈和呂雉是劉邦一生之中最為錯誤的判斷,劉邦其實心裡明白劉盈和呂雉對於朝廷可能在將來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危害,但是劉邦還是報了好的想法,希望劉盈和呂雉的權利可以相互抗衡,保護大漢百年基業。但是事實證明,劉邦的想法過於美好。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呂后

初始之時,大漢江山蕭條,劉盈的政策確實是刺激了國內經濟的增長,但是好景不長,呂雉開始清算後宮。呂雉是跟著劉邦一路殺過來的,但是如今該享有的寵愛卻被一個女子後來居上,更何況戚夫人還在覬覦劉盈的位置,這如何能忍?自然呂雉不會坐以待斃,利用手中的權勢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甚至喊人圍觀。

相比於呂雉的心狠手辣,劉盈就是一個小白兔,如何受得了此等場面,還是被自己母親一手促成的。沒過多久,劉盈去世,新帝年幼朝政之事全部落入呂雉手中,此時的大漢江山早已經被亂了根基,外戚干政的局面出現。

所以就是因為當初劉邦的一時心軟,放過了劉盈和呂雉,不只是將心愛之人侮辱致死,更是霍亂了大漢江山。劉邦高估了劉盈為帝的能力,低估了呂雉為後之時的野心,這兩人放在一起共同執政,無疑是將大漢的未來推上兩個極端。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因放過兩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劉邦呂后

劉邦這一生起起伏伏,從秦始皇到生命中的兒子和女人,識人無數,卻因為最後的心慈手軟,將基業落入一個女人手中,在那短暫的歲月裡,呂雉的貢獻並不能被抹去,從劉邦發跡開始到最後執政,呂雉處理朝政的能力絕對是數一數二之人。但是從大漢江山的角度來講,大漢仍然是劉姓的天下,呂雉的執政在某些方面確實是亂了劉姓江山。所以說呂雉最後將劉家江山送入懸崖邊上,一點也不為過。